新东方为什么能成功?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新东方的成功是教育理念的成功,更是管理的成功。“秘诀”在于学生至上、“高薪养仕”,以及引进规范、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
累计培养600多万名学生,截至2007年10月,在全国34个城市拥有36所学校和6家子公司,占全国英语培训市场份额50%以上。2006年9月7日成为全球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今日新东方的成功有目共睹。有评论说:“对比取得惊人发展的新东方集团,众多公立高校,特别是获得大量国家支持、尽享各项优惠资源的某些‘名校’,是否应有所反思?”
那么,到底新东方成功的原因何在?2008年3月2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新浪网作嘉宾访谈时,曾经自我总结道——
第一,学校最重要的人物,说创始人也好,或者说管理者也好,必须首先要有一种使命感,这个使命感绝对不是说我想融多少资,赚多少钱,怎么样到国外上市,而是说我的学生进来以后,我怎么样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二,任何教育机构都是文化凝聚的产物,如果只是把几个机构合起来,今天去买这家,后天去买那家,最后会出现一个很糟糕的状况:看上去是一个教育机构,但大家互相拧着,没有统一的文化和理念,这样也做不长。
第三,做教育眼光应该放得更加长远一点,要有很多耐心,教育没有十年看不出功底,没有十年人们不会承认你这个品牌。
这样的经验总结不可谓不高明,但是也许缺乏立竿见影的借鉴效果。虽然有专家说“新东方不可复制”,但那其实主要是对其发展道路和融资手段而言,从管理制度层面上看,该校必有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参考、学习之处,否则新东方岂不成了海市蜃楼?
基于此,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找出了新东方成功的三点启示:学生至上;重视人才;公司化管理。
学生至上:变口号为制度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现如今,这句口号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能看到,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真正落到实处的太少了。
反观新东方,从创办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新东方的“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员的实际需要,从最早的托福、雅思到后来的四六级考试培训、少儿英语启蒙,乃至脱颖而出的职业教育中心……如果不是针对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这些培训课程还有人报名学习吗?如果学习效果不好,还会有那么多学员争相去学习吗?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新东方的老师为了让这些年龄身份各不相同的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讲,实在是煞费苦心。这一点,凡是参加过新东方培训的人都深有体会——收获的一方面是丰富的英语知识和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是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甚至是那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创造人生新辉煌”的新东方精神。
重视人才:从高薪养仕做起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行各业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回顾活动。而“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则曾经是改革进程中一个著名的方针政策,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使他们重新焕发了青春。
然而,尊重人才也好,重视人才也好,都要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单位曾经有个说法: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可实际做到多少呢?
拿学校来说,都知道优秀师资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但是每年教师节期间,从各级学校的各类老师在各大网站“张贴”的关于待遇问题的“诉苦帖”来看,教师待遇问题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原总裁胡敏在答记者问时说:“短短几年,新东方造就了许多百万身家的老师。这些老师贷款买房、买车毫不手软,因为他们预期自己的收入绝对有能力承担得起。老师是新东方最宝贵的财富。而百万身家自然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新东方人力资源总监则说:“新东方老师工作几年就可以赚到在很多学校一辈子才能赚到的钱。”关于这一点,已经离开新东方的著名英语教师罗永浩,曾经在他自己的博客里“透露”:他一年的代课费税后收入是40多万……
那么,新东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师”?除了物质鼓励,还有就是新东方老师的“客户心态”——源自于新东方传统的老师评分体制——即真正由学习者决定教师的去留。用中国科学院一位专家的话说:“这么一批诚心诚意把学员当作上帝,把教学内容揉入精气神的人,是其他培训机构无法短期内复制的,甚至是无法赶超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东方的成功根本不在于商业模式,而是在于新东方人,正是新东方6000多名教师和员工群体中的大多数优秀者,才推动着新东方飞速的前进。而这些人才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起来的,这是一个值得教育机构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公司化管理:将学校管理规范化
从夫妻创业,甚至是“老妈把关”的家族式管理,到引进“海龟”,像一个真正的企业那样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乃至于到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成为“透明”的公众教育公司,新东方的发展离不开它的管理策略。
新东方究竟是一所学校、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所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司、企业?这也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新东方高管都曾坦言新东方就是一个盈利机构。笔者以为:不论姓“教”还是姓“企”,有一点或许是公认的,就是新东方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早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管理,而是一家用美国上市公司标准衡量的“准透明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这更接近最近几年在欧美兴起的有别于传统大学的“赢利性大学”。
也许,回顾一下新东方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
早期新东方是一个至今大街上还能随处见到的小小英语培训班,那时的新东方能生存下来就属不易,何谈管理?
随后俞敏洪母亲从老家来到北京,进入新东方“工作”,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成了新东方实际负责人——由一个农村老太太来管理一所外语学校,效果可想而知。而俞敏洪是个大孝子,母亲对他的影响甚大,后来他通过种种努力才劝退了母亲。
而说起后来引进他的“海龟”同学王强、徐小平的举措,换了有的人,一定会想:我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啊?事实上,“土鳖”俞敏洪和他的“海龟”同学之间有过很多争议甚至是争吵,大都是围绕着学校的管理。一度俞敏洪曾经“下野”,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新东方的确离不了他。
正是在这种中外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的碰撞和磨合中,新东方一点点壮大,并且是呈几何级的增长,而崭新的、适合新东方发展的管理制度也一天天建立和完善起来,直到在美国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