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日本只有战争留下的一片废墟,人们普遍沉缅于受辱和遭遗弃的感觉中无力自拔。37岁的井深大带着7个追随他的工程师来到东京,在一栋几乎被战火摧毁的危楼内,从修理收音机起步,他们开始了技术寻梦之旅。后来,他们作为索尼帝国的缔造者被人铭记。
最初,工程师们从美军使用的电子产品中看到了美国技术的强大,学习它、超越它便成为他们的追求。井深大的梦想既感召着他的团队,也引导着工程师们的技术研发方向。稍后加入的盛田昭夫数代从商的家族背景带给他更多商人的眼光,他要求索尼的电子产品不仅要实用,而且要好看,有时尚感。1980年代的产品“随身听”便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产物。
在技术上的不断进取使索尼因技术领先而占有市场:从1950年代的晶体管收音机到1990年代的cd应用技术,无一不因在电子应用领域的领先而使索尼成为市场的执牛耳者。
美国人约翰·内森在他用2年时间完成的《索尼的私人生活》一书中,详细剖析了索尼的崛起历程。这部采访时曾得到索尼高层大力支持而又不失独立判断的书,以丰富的细节揭示出,追求更先进技术的激情和超越美国、领先世界并占领全球市场的狂热情绪,如何使索尼在半个世纪里,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一个500亿美元的企业帝国,并且它的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散发魔力。
盛田昭夫是最终将索尼推向世界的人。在日本商品等于廉价商品代名词的1950年代,盛田决定让索尼产品在美国市场走高端路线,。为了打出索尼品牌,盛田顶着董事会压力,放弃了一大笔订单,只因为对方要求索尼提供产品、对方贴上自己的品牌。
无论是盛田昭夫,还是大贺典雄,都有独断专行的一面。令内森这位美国人不解的是,象索尼这样的日本企业,似乎一切都是总裁说了算,董事会只是总裁意志的附庸。这种体制无疑令盛田昭夫这样的商界奇才发挥了个人权威,但在1989年索尼收购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中则凸显出了严重弊病。内森评价这是为满足盛田并购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梦想,在并不熟悉电影业和遭到好莱坞对“外来势力”进行抵制的情况下做出的一次鲁莽冒险举动。最终,索尼以60亿美元的并购总成本及陷入一系列官司陷阱中为代价,并购了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数年后这份资产缩水27亿美元之多。
在1995年出任索尼总裁、称得上有点冷酷的出井伸之手上,是索尼最象一家美国公司的时候。出井肩负着将索尼成功转型并带入新时代的重任。他祭出将电脑、网络和传统电子设备相结合的数字娱乐平台大旗,并响亮地提出了“梦想”的概念。
内森的书让人感到最伟大的故事应该是深入到人性层面的,其次是策略和事实层面。他提供了这样一个读本:人的激情怎样催生奇迹,而不同个人风格及人们的互相微妙关系如何影响着一个大型企业组织的格局和得失成败。内森自己感到遗憾也令读者颇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他始终未搞清楚,在盛田昭夫本人对收购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曾经发生过动摇、事实上也存在不少可能让索尼认识到这次交易不合算的机会的情况下,何以索尼仍旧决定做成这笔交易。这是一个谜。索尼所有高层在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时都三缄其口。大贺典雄这样告诉内森:“再等10年,等所有的(当事)人都死了,我再告诉你所有的秘密。”
变革之心
变革的核心在于如何改变组织当中人们的行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改变101或10001个人的行为则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作。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比分析——思维——变革的方式更为有效。
大规模变革成功的8个步骤
步骤一、增强紧迫感
人们开始意识到,“好吧,我们的确应该改变一下了!”
步骤二、建立指导团队
一直有能力来指导整个组织进行大规模变革的团队组建完毕,并准备开始工作。
步骤三、确立变革愿景
指导团队开始为组织的变革确立正确的愿景以及战略。
步骤四、有效沟通愿景
人们开始对变革的愿景和战略产生认同,并在他们的行动当中体现出这种认同。
步骤五、授权行动
更多的人能够并切实地根据本组织的愿景采取必要的行动。
步骤六、创造短期成效
在努力实现短期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抵制变革的人也越来越少。
步骤七、不要放松
人们会一直不停地将变革的浪潮推向前进,直到实现愿景。
步骤八、巩固变革成果
虽然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仍在,但新的行为规范还是确立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