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景色迷人的弥勒县这几天一直下着小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参会者的热情。7月
25日,在张瑞敏参加第一场论坛“企业家西进与企业家精神”之前,本报记者抓住了一个时间空档,第一时间对这位近来很少露面的“中国家电业第一ceo”进行了40多分钟的专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做事低调的张瑞敏对很多“敏感问题”第一次开了口--
多元化海尔pc、手机为何没出现奇迹?
在中国的家电历史上,海尔创造了一个奇迹。由于张瑞敏“休克疗法”等经典理论,业界将他尊称为“中国企业家教父”。可是,海尔进军电脑后,并没有给业界惊喜,甚至招来海尔退出pc业猜测;而在蓬勃发展的手机,海尔手机照样没有出现“海尔奇迹”,一直处于二三流的品牌,这到底为什么?
记者:你觉得海尔多元化成功吗?
张瑞敏:总体上来说,海尔的多元化还是比较成功的。海尔是从冰箱起家,并逐步发展到了空调、洗衣机、冰柜等白电产品,现在海尔的白电排在全球第五位。至于pc、手机为何没有做好,一个是海尔本来是想利用白电的网络资源把两个行业带动发展起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海尔的主要精力、资源主要还是放在白电上,在电脑、手机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其次,在pc、手机领域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做得很成功了,海尔作为后来者,进入市场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我们正着手采取调整措施。
记者:具体的措施能否透露一下?
张瑞敏:比如在pc方面,我们并没有甩掉pc的意思,而是换一种思路,采取了与其他企业合资的形式,但能否成功还很难说。
接班人从4个副总裁产生?
记者:海尔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你作为海尔集团的精神领袖,地位几乎无人替代,但很多关心的是,一旦你退居幕后,海尔还会有奇迹吗?谁将掌舵海尔这艘中国家电业巨舰?
张瑞敏:(笑)这个问题,国内外媒体不知道问了多少遍了,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认为,其实不太存在挑选或是确定接班的问题。现在,海尔有4个副总裁,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慢慢成长起来。就是要靠他们相互间的竞争,可能是他们四个,也可能是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涌现出来。我们始终采取“赛马不下马”的思路,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谁能做得更好哪就是谁;此外,我们希望把人才选拨的机制做得更好,在一个的发展的初期,某几个人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一旦发展很大,就必须靠机制,而不是靠一两个人。因此,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开始了企业的市场链流程再造,这5年中,我们试图使企业对市场作出非常快速的反映,使得每个人都能对市场作出自己的贡献,海尔现在一直在做这种组织再造。
记者:你觉得自己还会带领海尔多久?
张瑞敏:这个很难说,我自己说了也不算。海尔今天很好,但明天呢?其实,你也看到,中国的企业特别家电企业竞争特别激烈,很多企业这两年很好,过两年也许就找不着了。海尔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关键的是怎样让它适应竞争,怎么样让它在竞争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攻击海尔才能发现问题
记者:去年,不少媒体对海尔的盈利提出了质疑,当时你是怎样一种心态?
张瑞敏:质疑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对此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也感谢所有支持海尔、攻击海尔的人,有攻击才能发现问题,总体来说,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记者:家电业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利润也越来越薄了,海尔是如何保持自己高利润的?
张瑞敏:今年彩电、空调等行业大面积亏损,但海尔的技术发展没有停下来,海尔对外的扩张没有停下来,我们回笼的资金足以支持海尔的发展。
记者:你怎么看待家电业的价格战?
张瑞敏:对于价格战来说,只能是一种战术而不能作为一种战略,但中国家电业现实已把价格战当成一种战略,说白了就是拿钱来买市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已经不知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产品了,在网络时代,应当是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用户。实际上,库存的压力形成打价格战的动力。比如说,今年的天气不热,空调卖不出去,而有些厂家因为库存的压力就要打价格战,甚至要把空调白送出去。这个时候,厂家其实就不是为用户制造产品了,而是为库存制造产品。
对西部建议:观念大于政策优惠靠速度生存
记者:对西部的企业,以及海尔的西进你能否提出几点看法?
张瑞敏:在西进上,海尔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原因是我们在向中西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客观上讲,像配套设施、零配件的采购等不如广东沿海各地那么方便,但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比如,我们在中西部建立的工厂,基本都折腾了几回。同时,很多西部省份请我们去投资,说给出这样那样的政策优惠,像土地免费、税收优惠等,但对我们来说,最主要并不是优惠政策,而观念的问题,特别是政府领导的观念。而在沿海,当地政府领导的观念就比较开放,包括对企业的操作、发展等都比较与我们吻合。
记者: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怎样应对跨国公司的冲击?
张瑞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管做得再大,在人才、资金、机械设备等方面都很难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只要跨国公司一进入,国内企业就很难生存,如饮料、胶卷等行业。而国外的大企业也有弊端,就是船大难掉头,反应不灵敏,而中国企业的生存我强调的还是速度,只要反应快,迅速找到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消费者,中国的企业也就具备了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使得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让石头在水面漂起来”。海尔每周六都会组织中层干部以上的管理者出谋划策,他们就将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六”,这种脑力激荡、相互启发就是海尔保持活力的方式之一。当然,速度是第一的,但不是惟一的,必须把速度、差错率、用户满意度三者结合在一起。
国际化应对彩电业的反倾销
记者:海尔今年的下半年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张瑞敏:主要还是国际化,海尔在海外有13个工厂,今年将在东欧设厂,国际化对海尔的发展非常重要。
记者:为什么这么强调国际化?
张瑞敏: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中国实行非贸易的关税壁垒来限制出口,像技术的台阶、反倾销等,这样,如果你在世界各地没有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就很难应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彩电业提出了反倾销,这个海尔就可以利用国际化优势来应对,在哪些美国没有提出反倾销的国家进行彩电出口,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关税。像我们在意大利设立的工厂出口到东欧去,就没有关税;如果从中国直接出口到东欧,关税就非常高。
记者:美国对中国的彩电业提出了反倾销,你觉得彩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张瑞敏:如果美国对中国的彩电提出反倾销成立的话,那么中国所有企业都面临应对问题,而不是一两个企业的事情,因此所有企业必须联合起来。但我感觉,中国协会做得不如国外,要在国外的话,协会就会把所有企业组织起来积极应对,中国的协会方面今后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功永远不存在
记者: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
张瑞敏: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创新精神,每个人都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上。对我来说,成功永远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存在的话,成功只存在过去的美好的回忆当中,或者明天的追求当中。因此,对每个企业家来说,都要不断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追求明天的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