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布局看,不管三年后谁将接过权丈执掌海尔,都与张瑞敏类似于海尔集团精神领袖不同,各业务骨干构成的团队将成为未来海尔的主要管理模式。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遵循国际惯例的团队管理应该是未来海尔最理想的模式。
在激励计划实施的关键时刻,海尔集团向接班人团队权力的交接也走到了历史拐点。
6月12日,在青岛海尔年度股东大会上,66岁的杨绵绵再次当选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年仅41岁的集团副总裁梁海山则出任青岛海尔总经理兼副董事长,崔少华则继续出任副董事长,担负海尔集团及旗下两大上市公司资本整合的重担。至此,海尔新的管理团队已搭建完成,张瑞敏、杨绵绵的接班人选悄然浮出水面。
从表面上看,青岛海尔去年冰箱业务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空调,由此,主管冰箱业务的梁海山接替此前曾任海尔空调总经理的王召兴的职务,似乎顺理成章。实际上,梁海山的被重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按海尔内部人士说法,梁海山在海尔集团内部的升迁是“火箭式”的。今年5月,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机构主办的“中日韩青年经济人合作论坛暨东亚经济新锐人物评选”中,梁海山荣膺“东亚青年经济新锐人物奖”,更为其执掌海尔增加了新的筹码。
而1993年从延边信托来到海尔集团的崔少华,作为海尔资本王国的具体操盘者一直深受认可,今后将在海尔的整体上市以及金融资产的分拆上市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去年初香港上市公司海尔电器首批四高管的股权激励中,梁海山、崔少华均位列其中。
多年来,海尔集团的核心高管是国内家电企业中最为稳定的,其集团副总裁以上的成员几乎都在海尔工作超过15年。对于这样稳定的结构,有证券分析师指出,海尔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只有这些高管清楚,这些高管也都是海尔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原海尔内部持股会)的重要成员,也是今后海尔股权激励的重点对象。
然而,由于张瑞敏、杨绵绵对股市操作的手法过于稳健,导致基金机构对青岛海尔信心不足,青岛海尔股价长期低迷。杨绵绵曾明确指出,青岛海尔放在第一位的是运作规范,这可能与资本市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司将认真听取投资者和分析人士的意见,积极研究相关问题,争取在不影响效益的情况下做一些改变。张瑞敏则表示,海尔的做大做强有赖于资本市场,但非绝对依赖资本市场。企业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是一个为利益相关者(用户、股东和员工)共享、共荣的组织,这是海尔一直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问题是,如果按照目前的股价来行权,海尔高管依然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资本运作高手梁海山出任总经理兼副董事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尔对股权激励计划的决心。对于张瑞敏而言,海尔产品、服务链相对成熟,而整个链条上资本的力量于海尔的脱胎换骨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与惠普、dell的敏捷雄厚资金链相比,海尔仍需要长期的快速的财务政策来支持其物流与仓储的效率。
一直以来,海尔集团内部高管对外一直保持低调姿态,在梁海山之前,只有主管营销的集团副总裁周云杰经常出现在媒体面前。周云杰在多个产品的销售线上已经磨练多年,但对海尔如此庞大的产品群与复杂多变的渠道格局,成效尚难立竿见影。
三年前,当被问到一旦退居幕后,谁将掌舵海尔这艘中国家电业巨舰时,张瑞敏表示:“其实不太存在挑选或是确定接班的问题。海尔有4个副总裁,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慢慢成长起来。就是要靠他们相互间的竞争,可能是他们四个,也可能是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涌现出来……试图使企业对市场作出非常快速的反映,使得每个人都能对市场作出自己的贡献,海尔现在在做这种组织再造。”
近年来,被外界笼罩着光环的张瑞敏近年来已经在做着刻意淡化自己的工作。今年58岁的张瑞敏年龄并不算很大,但在外界看来,他似乎早已退居幕后,已经成为海尔的一个符号——尽管在企业内部他还是掌舵者,但对于外界,他似乎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从目前的布局看,不管三年后谁将接过权杖执掌海尔,都与张瑞敏类似于海尔集团精神领袖不同,各业务骨干构成的团队将成为未来海尔的主要管理模式。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遵循国际惯例的团队管理应该是未来海尔最理想的模式。这种团队共治的规划从张瑞敏精心策划,的海尔股权激励规划中也能看出一二。
应该说,从外界和内部的最近变革来看,海尔正在酝酿新的资本重组计划,海尔是否有更多的业务重组上市,值得业界关注。显然,张瑞敏内心更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比执掌海尔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