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海信并购科龙模式对本土企业的启示

中国企业还有待于提高并购管理水平,并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式收购”。

海信并购科龙一案终于尘埃落定。然而,此次并购方式似乎与传统的并购有所不同:在海信正式并购科龙的前8个月时间里,海信以“代理销售”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全国销售平台协助科龙恢复市场销售,并收取1%的代理费。这一方面,解决了科龙生存的燃眉之急;一方面,海信又降低了收购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双赢或者说是三赢的并购结果(政府满意),让欲进行并购的中国本土企业又学会了一招。

启示一:发现潜力股,培养其成为生力军

一般企业最关心的被收购对象都是行业领先、有良好效益的企业。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考虑风险因素,退避三舍。这就要求企业对被并购对象要有全新认识和评估方法,要善于发现被并购对象的价值。比如,tel发展空调业务也是通过收购卓越空调实现的。当时卓越空调已陷入停产状态。而tel早已看到该企业的潜在价值,以6025万元将其收入囊中,然后进行改造。现在,tol空调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本上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2005年,实现产值37亿元人民币。

启示二:优化流程,降低风险

传统的收购流程是:先确定并购原则,再寻找潜在对象,第三是进行意向洽谈,第四是进行资料核实,第五是进行正式谈判,第六是完成收购(有些需报政府部门审批)。第七步是进行整合,介入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一过程往往耗时很长,等到收购完成时,可能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的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并购效果不佳。甚至在此过程中会影响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士气,造成人才流失,客户流失,甚至企业机密遗失。

因此,如何缩短并购周期,就成了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海信收购科龙,看起来周期也不短。然而,不同的是海信先进行的是收购完成后的工作,确保了被收购对象保值增值。如果海信先与科龙进行淡判,不用八个月,哪怕是两个月,三个月,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启示三:举一反三,模式突破

海信通过协助科龙进行市场销售,臣科龙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手段,帮助被收购企业发展呢?残们发现,海信其实也向科龙提供了商誉、资金和信息,也有管理人才的因素。因此,如果某一家中国企业希望自己的被收购企业发展壮大时,还可以提供人才、管理、培训、技术,甚至客户和订单。无论是财务性收购企业还是战略性收购企业,投资者都希望被并购的企业能够增加价值,只不过是投入的市场与资源不同而已。如果有一家企业反向操作,把自己的新产品或者有竞争力的产品让被收购的企业进行销售,这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启示四:收购创新,大有可为

收购一家企业,也是购买一件商品,只不过这件商品较为复杂而已。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购买商品的一些作法。比如,先试后买、以租代购、以货易货,甚至免费使用。比如,曾经一度兴起的“零收购”,“1元收购。”海尔收购“休克鱼”就是中国企业收购的创新,被哈弗商学院收入案例库。海信收购科龙又是一大创新,目前在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长虹“入主”美菱时,也采取了类似的代销模式。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学习和实践并购这门课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甚至运用“中国的智慧”与国外企业娴熟的收购技巧相比,中国企业急待于提高并购管理水平,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式收购”。

责编/张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