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星巴克不做广告

坚持不做广告

“咖啡好不好喝,要品尝过才知道。由喝过星巴克咖啡的人告诉你这里的咖啡好喝,比电视广告告诉你更有说服力。再者,星巴克的顾客相对固定,广告是面向所有人的,由此产生的费用必定要算到数量相对较少的顾客身上。”北京美大星巴克总裁王朝龙认为这样做会损害星巴克顾客的利益。

王朝龙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通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合作伙伴(星巴克称每一位员工都是合作伙伴)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我们的合作伙伴犹如咖啡迷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我们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来赢得信任与口碑。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中国是一个咖啡文化一片空白的国度,很多第一次喝咖啡的人都会觉得“有点像中药”,所以中国人中因为酷爱咖啡而去星巴克的人在星巴克的顾客中占的比例不大。事实上,星巴克1999年在北京开业之初,光顾星巴克的也是以有喝咖啡习惯的外国人居多,正是借着这些人的口碑相传和不断地教育顾客,光临星巴克的中国人才逐渐多起来。

打造“第三空间”

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星巴克的经营者努力将店面打造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意即除了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经常要去的地方,而且,一杯咖啡从开门一直喝到打烊,不会有人去打扰你。像这样提供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也是星巴克的一种经营策略。

为了打造好“第三空间”,星巴克选址极为挑剔,绝大部分店面都选在了大饭店、大商场等高档区域。这是“第三空间”的无形的围墙,围墙保证了星巴克的高贵品质,为星巴克披上了时尚和高品位的外衣,也使得星巴克和巷道中散乱的咖啡馆严格区分开来。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增加了星巴克的通透感,使这个空间脱离了一般咖啡馆的神秘和暧昧。

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在美国,星巴克将这些音乐摆到了货架上并且不断更新,这为星巴克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员工要认同公司文化

星巴克招聘员工的首要原则就是他要认同公司的文化。董事长舒尔茨几乎在每一个公共场合都会说:“如果人们认为他们与某公司有着相同的价值理念,那么他们一定忠于该公司的品牌。”

在星巴克工作,你感觉不到自己是为资本家所利用的员工,在那里你被称之为“合作伙伴”;你有着非常有竞争力的薪水,努力的话还会拥有这个公司的股票……

同样是服务生的工作内容,在星巴克却是一份事业和荣耀。在星巴克开辟新店的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放弃那些看起来很体面的工作,并且要和很多人竞争,大家的目的就是挤到这个有着墨绿色标志的房子里来卖咖啡。

bell是成都王府井店第一批招聘的咖啡生,他大学毕业两年,之前在酒店工作。“这里招聘员工都要求是大学毕业,还包括外语水平以及在餐饮业的工作经验。”他说。

谈到在星巴克的感受,bell说:“星巴克让我觉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公司绝对不会苛求员工做事情。身边的伙伴都是素质相当高的大学生,大家相处很愉快,有一起开店的感觉,每天都充满希望。”

在星巴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作为一个咖啡生,对身边的伙伴和顾客都要“相互尊重”,这四个字出现在星巴克准则的第一条里,也是“星巴克体验”的一部分。星巴克的咖啡生首先要被强制性的学会“大胆地与顾客进行眼神接触”,这使得星巴克与顾客的互动具有一种类似于一见钟情式的独特的情人般的暧昧关系。这种深入的交流有时还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当一个星巴克的咖啡生换到了另一个星巴克店,他的某些老顾客也会随着他更换店面。

员工参与创造的“星巴克体验”才是让星巴克获得高额利润的产品。尽管雀巢、麦斯威尔等国际咖啡公司都已在中国设厂,但是他们的速溶咖啡似乎更多的是为星巴克的煮咖啡充当开路先锋。在中国,星巴克卖出去的咖啡绝对没有雀巢和麦氏多,但是星巴克赚的钱绝不比后两者少。而体验就需要员工这个载体,所以在员工招聘方面,星巴克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遵循着同一个原则,“星巴克挑选员工的原则,首先是文化上的认同,以及对咖啡的热情。”王朝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