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微软擅于“雇佣大脑”

——“知道谁是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吗?”

——“是微软自己?”

——“不,是模拟的世界(或非数字化世界)。”

微软亚洲研究院一间不能仅以“乱”字形容的主任研究员办公室。王坚一句话把记者说蒙了。这位希格玛大厦5层的天才们公认的“天才”,说他相当认同比尔.盖茨的这个观点。

“‘模拟’是相对于‘数字’而言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太多没有被数字化的东西,而这些,就是我们要做的!”与“一定要打败xxx!”或“要为科学而献身!”等相比,“挑战和改变世界!”才是一个对天才具有号召力的口号。比尔.盖茨就是用这个天才的口号收住了众多狂妄之心。

而现在,那个微软希望用以改写pc时代的东西就安静地躺在王坚办公桌上的乱纸堆里。它叫tablet pc,翻译过来叫“平板电脑”。2000年11月,比尔.盖茨的预言令pc业界心惊肉跳,他说,tabletpc将取代笔记本电脑,并将为pc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手握一只数码笔,王坚在这个a4大小、外形类似手写板的电脑上做着各种演示:连笔中英文输入、图像识别、将手写信息导入word并作为电子邮件送出王坚手头上的工作与这个还没有面市的产品的未来有关。

在研究院,王坚的研究方向是“多通道用户界面”,简单说就是如何让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便捷。他要做的早一只比手中的数码笔更加“聪明”的笔,它像一只普通笔一样可以在纸、桌面等任何介质上进行文字、数据、图形等的记录,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一模一样的记录内容传回电脑。这个神奇的想法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推崇的比尔.盖茨定律不谋而合:科学与幻想之间,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张亚勤说:微软研究院做的不是产品、应用的研究,而是基础研究,也就是现在不可能实现而将来可以成为主流的东西,这个将来,我们现在定义为5-10年。

“你怎么定义研究?又怎么定义基础研究?”

王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所谓研究,就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东西,可以一举改变游戏规则的东西。而所谓基础研究,就是创造能改变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东西,就像pc、像windows。”这正是微软需要的一帮人,他们做的工作是打通微软主宰“未来的未来”的道路。

每隔10-15年,it行业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型,而在每次转型时,都会有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公司、新的市场出现。ibm曾在大型机时代一统天下,dec公司曾在小型机时代独领风骚,intel公司和微软也在pc时代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公司能领导两个不同的时代。

在天才的口号之下,微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再续辉煌。比尔.盖茨对张亚勤们说:你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要保证10年以后还有一个叫微软的公司存在。比尔所指的,应该不仅仅是“存在”,而是“像现在一样存在”。去年,微软为此花的代价是5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总收入的1/5。王坚说,这不是赌博,而是“买保险”。为了这个造就日不落帝国的保险,张亚勤说他只要一想起来就夜不能寐。

研究院也要槁“品牌行销”

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正是肩负着这个重任,只身开进了比尔倾羡的人才重地——中国。

选择中国的原因,张亚勤博士今天分析说,除去中国的大市场外,主要是因为中国13亿人口的大基数使其聪明人拥有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另外,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重视基础教育的教学体制是盛产高质研究人才的土壤。

李开复制定了研究际声展的“6p策略”:研究人才(people)、合作项目(programs)、学术著作 (publications、发明专利(patents)、技术原型(prototypes)和技术转移(product impact)。排在第一位的是people。这个找人和招人的问题,当时在媒体上引发了一片“外企抢人”的危言

即使在招人方面,微软一样深谙品牌行销之道。10年之前,当比尔说服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奇才里克.雷斯特到微软来专司科研副总裁之职时,这个示范效应开始发生作用。从比尔-雷斯特-李开复-张亚勤-张宏江(副院长、世界著名多媒体专家)、李劲(清华神奇小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晰的“一个牵一个”的关系链条。研究院直接从中国大学里第一次招收的7个副研究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高剑峰正是在“李开复”的品牌感召之下提出申请的。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除了做研究的部门就是搞宣传的部门,包括pr(public relationship公共关系)和ur(university relationship高校关系)。pr通过各类媒体树立研究院在公众中的影响力,ur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基金会和行业协会的各种合作树立研究院的业界影响力。两者结合起来,在短短2年时间内将“微软亚洲研究院”造就成为了“中国知名品牌”。在某媒体进行的“2000年中国网络9大产品”排名中,微软亚洲研究院竟然名列第3。

淘汰天才的机制

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一位研究员说,以前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搞研究也要做宣传。正是在这个能源源不断吸纳优秀人才的大环境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层次的人才互动体系场步成形了。

张亚勤说,目前研究院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4部分:正式员工、访问学者、访问学生、博士后。正式员工可以兼任大学客座教授到学校授课或做演讲,同时ur部门也会安排许多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这样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的循环”;而此进彼出、能为研究院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思想的的访问学者、实习学生等,则形成了一个“由外而内的循环”。

到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正式职员数目已超过了120人。加上访问学者、实习学生等,希格玛大厦5层和3层平时的人员保有量在300左右,暑期等高峰还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从原院长李开复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不久,张亚勤将“6p”策略变成了“5p”—去掉了曾经列在首位的people。生源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管理这些人?

研究院的待遇由3部分组成: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其中期权是指,在员工被录用之时按职位将不同数量的微软股票免费划到该员工名下,俟其离开时划出,该员工可提取划入日与划出日之间的差额。据说,对微软员工来说期权是比其他待遇高出数倍的一笔财富。

在研究院的职位设置中有: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主任研究员和首席科学家。其中,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是正式人员中的“合同工”,他们有一个2年左右的最长任期,只享受工资和奖金,期满之后无法转为研究员的人无法续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部分合同工的比例约占80%。

研究院的面试中,最重要的是考察应试者是否聪明、是否有潜力和做研究的热情,而应试合格者是否真正合格,则通过一项“打分制度”进行考察。考察的依据就是另外5p。张亚勤说,每6个月我们都会进行一次打分, 分值为2.5-5。经理给手下员工分,员工也要给经理打分,同时经理之间、员工之间也要打分;此外,院长给经理打分,经理给院打分。总而言之,就是彼此考察、相互并不知情、跨级别报送结果。

高剑峰说,当初与他一批进来的6个副研究员已经走了好几个,很多人都在这个制度中出局。

这种各种策略拉动下的循环,背后是微软强有力的财力支撑。我国的研究凯构普遍都存在资缺口,看似数目繁多的研发基金杯水车薪,大多研发人员都存在着“找钱”的苦恼。微软亚洲研究一位从中科院出来的研究员告诉记者,我国在计算机领域能够申请到的课题经费平均大约为10万/个,其中863计划一个2-3人2年期的课题经费约为30万/个。这些经费一般都有为期几个月的申请程序,由专门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知名度、有否经验等进行评审,尤其是比较重量级的某些基金,比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起来往往“非常困难”。所以,在一个研究部问,没有经费而要“蹭”别人的钱进行研究工作的人不是少数。

“如果您的兴趣是对最具有挑战性的计算机科学问题进行基础研究,或者希望您的研究成果能最终转化为产品并被千百万人所使用,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是您正确的选择。我们将为您提供直接面向世界前沿的科研环境,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及优厚的待遇。”这是微软研究院的一个招聘广告。抛开其他因素,微软的财大气粗也是一个诱惑。

--“喜欢微软吗?”

--“不太喜欢,它比较霸道。”

--“如果有机会去微软工作你会考虑吗?”

--“我想,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