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三星的无敌引擎

“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地网罗更多的高素质员工,企业才能仰仗丰厚的人力资源水到渠成地做强做大,进而福星高照地永处市场竞争的潮头。”

企字去掉上半部分的人,就会变成止。人才众,企业兴;人才寡,企业衰。取之不尽的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活力链。

如此这般人才第一的观念,不仅是韩国三星集团(2003世界500强第59位—编者注)巧妙摆脱成长烦恼期的灵丹妙药,更成为三星集团昂首挺进世界500强的无敌引擎。正如其创始人、第一任ceo李秉所说:企业就是员工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

经营管理座右铭的中枢

三星集团历经66载风雨兼程,现已发展壮大为下辖24家大型企业、雇佣8万多名员工、拥有54亿美元资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凸现出叱咤风云的无敌霸气。究其根源,三星集团能从昔日不入流的“粮贩子”摇身一变为今天全球市场竞风流的“韩旋风”,完全得益于其在创业初期就确立的经营管理座右铭—事业报国、人才第一、合理追求。

很明显,人才第一处于三星集团经营管理座右铭的中枢,是经营管理重中之重。他们相信,倘若失去高素质员工这个强大后盾,企业必会减弱发展的后劲和持续力。试想:一个连自身都难保的企业,又怎能奢谈事业报国呢?假如员工没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就会陷入只为企业着想的泥淖难以自拔,进而为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有意无意间忘却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哪还有心思去顾及自身追求的合理与否?

三星集团的前身三星商会,从1938年3月1日挂牌之日起,就极富远见地高举起人才第一的选贤任能大旗。仔细琢磨一番商会之所以取名“三星”的来龙去脉,就会清晰地看到李秉受中国传统人才观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熏陶是多么地深厚。“三”是朝鲜民族最喜爱的一个吉祥数字,释义为大、多、强;“星”则寓意着清澈、明亮、深远和永放光芒。

李秉把“三星”当作企业的字号,正是为了渲染这样一种高远的企业理念—“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地网罗更多的高素质员工,企业才能仰仗丰厚的人力资源水到渠成地做强做大,进而福星高照地永处市场竞争的潮头。”正是时时坚守人才第一的选贤标准,三星商会才会乘着日本战败投降撤离韩国的东风强力扩张,于1948年11月更名换姓为三星物产公司,迅即成长为韩国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是事事奉行“用人无疑,疑人勿用”的任能准则,三星物产公司才会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1951年1月11日脱胎换骨为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仅仅一年多时间就使公司的3亿元资本膨胀到60亿元,足足增长了让人惊诧的20倍之多。

致力于人才“三星化”

为了实现产、供、销全方位“追求第一”的既定目标,三星集团竭尽全力把人才第一的选贤任能原则放大到极致,使其最终幻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无敌法宝。

值得借鉴的是,三星集团果敢摒弃了众多韩国公司通过学校、家庭和亲戚关系雇用员工的传统用人习惯,将所谓的地缘关系、学缘关系、血缘关系统统置之度外,于1957年以公开考试甄选员工首开韩国企业用工制度之先河,并率先建立起科学规范有序透明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为了使新招收的员工尽快融入“三星大家庭”,三星集团在韩国工商界第一个创办起“全面员工训练中心”,首先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爱三星教育,使他们坚定为三星忠心服务的信念,进而树立起“我就是三星,三星就是我”的职业忠诚感;接着,让新招收的员工根据各自岗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在训练结束之际必须接受“适应生活及提高推销能力”的全方位测试,每人带两件商品到农村推销,卖不掉商品的人就自然淘汰。为了适应海外拓展业务的需要,三星集团还高度重视对在海外机构工作的当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以求他们切实理解三星精神、三星理念、三星文化,和三星追求,在此基础上强化他们作为三星一员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最终水到渠成地获得海外人才三星化的绝佳培训效果。

多年来,在人才第一的选贤任能原则强力支撑下,三星集团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充裕,员工的工作效率愈来愈高升,一路前行一路歌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韩国第一”—1953年,自行设计建造成韩国第一家大型制糖企业,为韩国食糖国产化立下汗马功劳;1954年,自行设计建造成韩国第一家毛织厂,开创了韩国自产布料的新时代;1967年,自行设计建造成韩国第一家电子厂;随后,在上世纪70年代相继创办起电气、电子管、电子零件、半导体等企业,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石化、造船、航空、金融、通信等众多领域;到上世纪80年代,又不惜巨资发展尖端科技,使韩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3个能独立开发半导体的国家……

李秉曾不无自豪地坦言,“自从三星创立以来。我生命中80%的时间都用来罗网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我一直坚信,企业的成败就在于员工的素质。”

实际上,不管多么受人称道,最令三星集团感到莫大骄傲的两个名号是:其一,被赞誉为“韩国企业界大白鲨”;其二,被尊奉为“环球人才汇集中心”。

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