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能够成为一家优秀公司、并历经兴衰仍然持续的根本原因,其实在它的创始人沃森那里就有了一种逻辑的注定——并不是所有崇尚人性价值的企业都能持续成功,但持续成功的必定是那些弘扬人性创造力与个人价值的企业。”
从ibm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得到一个感受———成功自有道理,但持续之道却可能在创始人那里就大致注定———并不是所有崇尚人性价值的企业都能持续成功,但持续成功的必定是那些弘扬人性创造力与个人价值的企业。
这种注定我称之为企业家的“第一推动”。之所以要提出这么一个词,就是因为我觉得“客观环境”并不能解释企业行为的全部。如果我们去看那些“持续”的优秀公司,我们会发现在惠普、ge,在摩托罗拉、宝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它的第一代创始人创造的“公司之道”。
员工、客户与产品金三角构造的“第一推动”
80年前,托马斯·沃森接管了ibm的前身———电脑制表记录公司,并在1924年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30年代的大萧条让沃森的制表机和考勤钟只能在生存边缘徘徊。然而,当其他公司都在裁员或降薪以对抗经济衰退时,老沃森却偏执地提出了一个公司理念:对机器的投入可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对员工的投入却可以创造市场的奇迹。在这种观念指导下,ibm向员工发出了一个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承诺:终身雇佣,并成为美国首批为雇员提供团体人寿保险(1934年)、遗嘱抚恤金(1935年)和带薪休假的公司之一。
从沃森父子(小沃森1956年任ibm公司的总裁)一直强调的若干准则中,可以总结出ibm的基本信仰———“ibm之道”———从员工、客户与产品三个方面清楚地表明了ibm的原则底线。
员工:尊重个人
ibm强调,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在纽约州阿蒙克的ibm总部,每间办公室,每张桌子上都没有任何头衔字样,停车场也没有为高层预留位置,没有主管专用餐厅。相反,管理人员必须尊重任何员工,每位员工必须尊重顾客,即使对待同行竞争对手也如此,公司的行为准则规定,任何一位ibm的员工都不可诽谤或贬抑竞争对手。
顾客:高品质的客户服务
老托马斯·沃森是销售员出身,所以他对顾客有着特殊的感受。为此,他特别训令ibm将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也就是ibm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以顾客需要为前提。因此,ibm公司对员工所做的“工作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都要提供最佳的服务。每年,每一位ibm的经理要接受40个小时的训练课程,而后回到公司内教导员工,有时甚至定期邀请顾客前来一同上课。
产品:精益求精
ibm设立了一系列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看是否满足对品质的要求,使员工有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使命感。ibm希望自己的环境能够创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非常利于培养出优异的人才。在ibm,每个人都不可以自满,都要努力争上游。
往前多跨了一步———ibm之道从真理成为谬误
整个七八十年代,ibm都得意洋洋地沉浸于行业霸主的优越感中,但进入90年代,ibm却突然发现,自己被pc的新潮流抛弃了。业界普遍认为,ibm从硬件到软件大小通吃的年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微软、英特尔这样专注于某一部分的“新公司”。但1993年上任的新ceo郭士纳并不这样看,在他看来,ibm的衰落表面上是战略上的失误,即ibm从战略方向上固守大型机而错过了pc大发展机会,放弃了芯片与操作软件的主动权,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以大发展的机会,但事实上,在这种失误的背后是ibm文化出了问题,“真理往前跨了一步”,成了谬误:
“对人的尊重”:再往前一步就是封闭与保守
持续的成功使整个ibm充满着这样一种信念:ibm对一切问题都胸有成竹。这种情况下,对人的尊重就变味了。ibm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曾形象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对人过分的尊重会让人忘记自己的立场,即使某个人做得很差,人们出于尊重仍然会说,‘非常感谢,我们知道你尽力了。’”长此以往,对人的尊重就演化成了盲目地追求意见一致,导致了ibm全公司的封闭与保守。微软曾要求ibm购买它10%的股分,但ibm不屑一顾。ibm可以开发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databases),但却将这一机会让给拉利·艾利逊(larryellison),把oracle建成了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
对人尊重在ibm还意味着另一个更致命的死结———不解雇政策,这是沃森家族在过去几十年对员工的承诺之一。比如ibm当年为制造360系统电脑,建了5家工厂,使得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员工人数从不到10万人上升到40.7万人,但在90年代初连续亏损时,许多改革措施一碰到不解雇政策就无法进行下去。
高品质的服务:再跨一步就是对现实利益的满足
当ibm具有行业绝对权威领导权的时候,公司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成了ibm单边关系,整个商业游戏变成了ibm的独角戏。当时流传的话是,要使ibm的员工有所行动,就像在沼泽地跋涉一样艰难。
“精益求精”再往前一步就成自我为中心
持续的成功使ibm充满自信。它比任何公司都了解如何把产品投放市场,比任何公司都知道如何去推销产品,也比任何公司都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雇员的才能。以至于在1981年,ibm的经理们设定了一个目标,要到1990年把收入从400亿美元扩大到1000亿美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