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ibm的「魔戒三部曲」-伟大,来自于超越自我

有个父亲一手创建了王国;他的儿子起初不想接棒、后来却做得有声有色;当王国告急的一刻,有个外人出现,挽救了父子两人的多年大业。知名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从三本ibm前后领导者的传记,谱出一出长达九十年的企业史诗,企业和ceo该如何脱胎换骨,迈向伟大?

想象一下,托尔金的长篇巨著《魔戒》三部曲,如果全部压缩成一部两小时演完的电影,或者一本半个钟头就翻完的短篇小说,当黑暗之王索伦愤怒地咆哮:「是谁拿走了我的魔戒?」你还会那么着迷吗?

巫师、国王、哈比人

承认吧,会令我们深深着迷的,其实是徐缓铺陈,浩瀚开展,让人不自觉陷入书中人物与剧情的史诗冒险故事。从黑武士达斯维德到魔法神童哈利波特,从特洛伊战争的勇士阿奇力斯到海上漂泊十年的英雄奥德修斯,从哈比人比尔博到他的侄子弗罗多,对于多部曲的史诗,我们就是有种原始的迷恋。

我开始思索,「现实中,有没有伟大的企业三部曲?」我试着从企业界寻找,有没有因为历经一段传奇性的旅程,主角彻底转变的真实企业史诗。结果我只找到了一则。

这是一则三个人的故事:「有个父亲一手创建了王国,他的儿子起先百般抗拒王位、后来却做得有声有色,然后在王国告急的一刻,有个外人出现,挽救了父子两人的多年大业。」

这也是一则跨越九十年,与历史交织演进的故事。从三位不同作者执笔写出的三本好书里,我找到了ibm的三部曲,它的主角们就像文学经典里的主人翁一般英勇、无畏,却各有弱点。三部曲的起头,要从一个精彩人物说起,他活到了中年,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双双濒临瓦解。

首部曲:国王的崛起

过完三十八岁生日才五天,托马斯.华森一起床,就看见报纸登着斗大的头条:「ncr主管遭联邦大陪审团起诉」,他再往下看,新闻的第二段,在一长串的名单里,赫然出现了自己的名字。包括带头的ncr创办人帕特森在内,华森与其它三十个主管,被控不法打击竞争对手,违背反托拉斯法。结果他丢了工作,又背负着弊案的污名,几乎走入绝境。

人类在遭遇重大挫败的时候,通常会有三种因应的方式。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勉强回归正常,还有一种人,就像华森,则会把灾难化为人生的转折点,浴火重生,更加强壮。

我曾经问过《独行侠与他的机器》一书作者凯文.曼尼,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在动机,驱使华生坚持要把后来的ibm打造成伟大的企业。曼尼归结,华森最大的动机并不是为了金钱、权力或名望(尽管这些也是诱因),而是为了追求某种比这些更加重要的力量:救赎。

这样的老华森,不禁让我想起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爷》里的主人翁。年轻的船员吉姆在帕特纳号上当大副,运送八百名旅客前往麦加朝圣,中途船只触礁,即将沈没,船长却带着船员偷偷丢下全船旅客,登上救生艇离去。他们返回港口,谎称自己的船被海洋吞噬,结果发现帕特纳号已经遇救脱险,旅客安然无恙。

船长与吉姆被判失职,吊销执照。充满羞愧的吉姆,力图以自己的一生去洗刷这个职业上的污点。他深入蛮荒的南洋部落,成为当地英雄,最后在捍卫荣誉的关键时刻牺牲,为当初的懦弱找到了终极救赎。

同样,老华森也从一家无名的小公司重新出发,成为领导人。而且奉献毕生之力,打造一家既成功又能坚守核心价值,因而广受敬重的标竿企业。从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开始,老华森一点一滴塑造ibm企业文化,正如美国开国先贤苦心奠定民主制度一样,他首开企业文化的现代模式,并且证明了这种模式确实可行。

然而,也因为老华森太受崇拜,导致全公司行事完全听命于他。ibm在后来所以没有走入没落,相当程度得感谢老天爷的眷顾,赐给国王一位拥有惊人能力的王子。不过,有个问题很伤脑筋:这位王子对于继任王位既没有自信,也没有兴趣。

二部曲:王子的试炼

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审核主任皱着眉头,翻看着桌上的一迭文件。沉默了许久,他终于抬起头,向坐在对面的老华森说,「华森先生,我刚刚看过了你儿子从前的在学成绩,他是个注定会失败的人。」

在小华森的回忆录《父子情深》里,这只是他年轻时期所遭遇的诸多挫折之一。他的高中念了六年才毕业,成绩极差。他喜欢运动,但是学校的棒球队、美式足球队、曲棍球队,全没他的份。唯一让他展露成功的领域是划船,这使得他终身热爱水上生活。

靠着父亲的人脉关系,小华森最后进了布朗大学。「他不算优秀,不过我们愿意收他,」布朗的入学官员说得慷慨。

也难怪小华森会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家族使命,接掌ibm。从他诚实的自述中,不难发现,小华森其实宁可一辈子开飞机,或坐着小船四处探险,也不想管ibm的事。

二次大战爆发,带来了转折点。从军的华森隶属空军少将布莱得里麾下,跟成千上万的年轻阿兵哥一样,军队赋予他的责任感(「万一我搞砸,飞机会坠毁,那我不就害了所有弟兄……」),让他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

战后,华森打算去当职业飞行员,他还是不相信自己有足够本事,从传奇人物的父亲手上,接下重任。直到一九四五年春天,与他碰面的老长官布莱得里听到他的打算,诧异地问他,「你说真的?我一直以为你会回去接掌ibm。」

华森当下愣住,两眼瞪向车窗外许久,终于鼓足勇气,问出了那个从来不敢启齿的问题:「布莱得里将军,你觉得我可以领导ibm吗?」「当然,」布莱得里简单两个字的回答,不但改变了华森的人生,也改变了产业史的发展轨迹。

多年来,华森活在辜负父亲期待的恐惧里。当老华森在一九五六年辞世,随后的十四年,华森终于得以向自己、向世界、向已逝的父亲证明,他的确足堪重任。

他锲而不舍地鞭策自己与ibm:带领ibm转型投入计算机产业,把公司的未来赌在ibm360大型主机,这是当年最大的民间资金投资计划,所需的资源,比二次大战时用来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还要多。

在他的领导下,ibm的规模成长了十倍以上,获利更增至原先的十八倍。一肩担下接掌父亲事业大任的华森,从一个注定会失败的小开,变成了打造ibm王国黄金盛世的首席建筑大师。

不幸的是,华森跟他父亲一样,都是一人领导全公司,自他交棒后,ibm顿失倚靠,开始显露疲势。走下坡的情况起初还看不出,但慢慢地,ibm不论市场地位或获利都开始萎缩,到了一九九二年,蓝色巨人几乎每周亏损一亿美元。三部曲:空降的救星

一九九三年初,我站在一群狐疑的硅谷公司主管前面,分享我在史丹福大学一项长青企业研究的结果。「ibm也在里面,叫我们如何相信你的研究是认真的?」有人当场质问,「他们都快成了恐龙。」

我笨拙地努力解释,判断企业的伟大,不能看它是否顺遂发展,从不曾遭遇困难,而要看它是否有能力从困难中振作,焠炼出更强壮体质。我还说,伟大的企业就是会有办法在困境的谷底,背水一战,再造企业巅峰表现。

还好,当时我并不晓得,远在三千英里外的纽约,路易.葛斯纳在同样那一刻,心中到底是怎么想。「那时我相信,抢救ibm,最多只有一比五的机率会成功,所以我绝对不该接下这个位子,」葛斯纳在回忆录《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中写道。就算它真的能救,他也不认为自己的条件适合。毕竟,他只卖过饼干和信用卡,从来没卖过计算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