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大客户开发管理:有章可循----对ibm而言这次收购意味着什么

全球电脑500强榜首企业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2004年12月30日提交的财务状况报告显示,该公司个人电脑部门2001年亏损状况为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亏损1.39亿美元。

合算的交易

ibm通常并不对外公布个人电脑部门的财务状况。无疑,继12月8日出售pc业务给中国联想之后,ibm此举旨在安抚他的股东们:我们前几天进行的交易是合算的,大家不必为此担心受损。ibm在与联想交易的第二天股价就有所上扬,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表明股东们对这次并购的认可。

据报道,此前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约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却非常有限。按ibm前总裁郭士纳的话说,“pc部门对于ibm来说是痛苦的,成本太高。”这笔交易对ibm来说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剥离了运营不良的业务之后,ibm仍然持有自己的品牌并参与业务。近期的挑战就是要安抚客户,提防hp和dell这些竞争对手挖客户。

ibm的一贯战略

这笔交易与ibm以往的经营战略一脉相传。从前ibm就曾将非核心业务的键盘和打印机业务出售,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如今的ibm已经不是一家以生产高科技硬件著称的机器公司,而是软件咨询服务公司。ibm公司的系统和技术业务部门仍然作为硬件业务,它只占新公司总销售额的20%多。

pc业务毕竟对中兴ibm居功至伟,卖出去实在可惜。然而正是如此才更让人佩服ibm的魄力,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它时刻向世人昭示着一家老牌公司的青春活力,相信它会继续作为案例写入再版的《基业常青》。

牵制自己的本土同行

借着这次与ibm的合作,ibm的新合作伙伴联想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pc厂商。联想将利用全球的供应链,进行全球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再加上ibm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联想就有可能给对手造成冲击甚至战胜对手。一方面,ibm能通过在新联想的股份直接获利;另一方面如果联想全球化进展顺利,势必会遏制dell的迅猛势头。

ibm副总裁兼个人计算机事业群总经理stephenward则将实际掌权接管新联想的首席执行官,ibm的pc分部营销副总裁deepakadvani将成为联想的首席营销官。联想的海外业务将主要由原ibm的人员掌控。ibm必能更有效地牵制和打击它在it服务领域的竞争对手。

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由于拥有ibm品牌和持有新联想18.9%的股份,ibm实际上并不是彻底放弃在pc领域的影响力和利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ibm通过这次并购将极大地改善它在中国的业务状况。

ibm专注于it服务的战略已明确,它对中国市场有强大的需求。但中国政府在这个领域对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顾虑和限制。这场交易对ibm来说,更重要的层面是,这是它与联想在交易本身之外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筹码。ibm寄望于联想在中国市场上的渠道优势和强大的在政府、行业中吸纳订单的能力,能将自己的高端服务器和it服务业务全面辐射到中国市场上。

有得必有失

有人认为,ibm失去pc之后会削弱他的品牌影响力。事实上,的确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情况却不会很糟糕。因为pc业务转给联想之后ibm的目标客户,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和服务都不再包括个人用户了,所以ibm并不会因此受损。五年之后,如果将来的协议规定停止在pc上使用ibm商标,ibm的用户数量就会大大降低,因为硬件只剩下了服务器上保留着ibm三个字母。但是至于会不会因为ibm商标使用者的减少而使其品牌价值有所贬损,要看五年后的市场状况而定。

ibm和联想都希望通过这起并购,以放弃非核心业务为代价,使自己专注于优势领域,加强核心竞争力,为自己在全球竞争中加添筹码。资产雄厚、部门庞杂的跨国巨头常被担心缺少必要的灵活性。ibm用自己的行动表明,看似笨重臃肿的大象也会跳舞,尤其是在它瘦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