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我在ibm的五分之一世纪

2005年,受现任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总经理郑妙勤女士的邀请,王云离开工作生活了20年的美国来到中国北京,办公室搬进了位于上地的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郑妙勤曾是王云在1985年加入ibm时的第一任老板,而现在,他们同为ibm院士(ibmfellow)。ibm全球30多万员工中,在职的院士只有61位,而在中国的ibm院士,只有郑妙勤和王云两个人。

“王云因不断进行创新和为db2通用数据库系统提供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而声名远扬。王云设计了一种方法,解决了对海量数据非常复杂的数据库需求,从而实现最佳性能和可扩展性。”这是今年5月,ibm在授予王云ibm公司内部的最高技术荣誉“ibmfellow”称号时所作的评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云说:“离开美国之前有家当地的媒体采访我,问我是什么感受,我记得我当时回答,能回到中国把自己的经验与国内的同事们分享,这让我觉得非常非常享受。”

《互联网周刊》:您今年正好在ibm工作20年,是五分之一个世纪。这中间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王云:20年过得很快。ibm是我在it行业所工作过的第三家公司。我在美国读完书之后一直在做数据库方面的工作,而ibm是这方面的龙头老大,当时就想进来看看“老大”内部是什么样的。而且我太太当时也说,你这样隔两三年换个工作,总要出去面试,生活节奏很乱,拜托你找家公司待久一点吧。结果没想到,在ibm一待就是20年。

《互联网周刊》:您觉得ibm是家什么样的公司?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性格?

王云:ibm其实是一家可以和你一起成长的公司。在ibm的20年,公司提供给我的环境和社会提供的环境没什么大差别。人在社会上会遇到的成长期、成熟期和传承期,在ibm这里都会遇到,确实很特殊。更特殊的是,ibm并没有直接描述这样的阶段,而是你身处其中,会默默体会到。比如mentor(导师)制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现在应该说是在传承期吧,不光是我自己能成功,而且还希望帮助别人一起成功,把自己的很多东西分享给别人,和下一代交流,对我而言这些是比我本身得到了一个什么奖励更让我兴奋。

《互联网周刊》:您的这种传承期的责任感,是不是ibm内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王云:是这样的。今年被提升为ibm院士的时候,人家问我有什么感言,我说,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当时是ibm的一个院士把我雇进来的。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不过现在几乎所有在ibm待得时间久、小有成就的人,都会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分享。中国人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互联网周刊》:在软件方面,ibm从数据库这个核心,到现在已经是五个品牌,期间有很多并购、整合、变化和调整。您认为ibm作了哪些改变?

王云:从一个角度来看,ibm的软件业务变化很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化。it行业无外乎是服务企业和社会,之所以有it,是企业和社会有需求,而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变化了,那it的需求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其实it是跟着社会走的。internet和浏览器改变了企业和社会的生存方式,电子商务、随需应变都是因为web的诞生而诞生的。表面上的呈现形式变了,但本质上的规律并没有变。

《互联网周刊》:那您如何评价ibm软件十年走过的历程?

王云:有趣的看法是,ibm不仅是一个it的公司,而且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站在社会需求层面来提出这个问题的。举个例子,以前的需求可能是“四重奏”,现在需求变得非常复杂,已经是一个大乐团了。我们虽然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但其实还没有真正到位。对于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我们的it也并不是已经做好了,拿来就能给你用。所以我认为,ibm其实也不仅是站在it本位的角度,而是站在社会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其中ibm的三个基本原则应该还是ibm做事的核心:ibm仍然是以客户为主导;如何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那就需要时时刻刻创新;而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维持创新的过程?那就需要一种团队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