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长虹背投战略:繁荣与危机并存

2004年7月8日,中国彩电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长虹集团董事长、ce0倪润峰,在二度出山三年之后正式卸任。倪的卸任,一度的引发媒体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领导人利益分配的思考。由于产权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人们普遍认为,长虹新当家人赵勇未来肩头的担子并不轻松。事实上,当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长虹的时候,我们发现,长虹目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宏观层面,还存在于微观层面。具体而言,长虹的产品战略同样值得反思,尤其作为长虹当家产品的背投电视。

背投电视对于长虹来说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从长虹公开数据看出,2003年,长虹实现彩电销售近1200万台,其中背投销售突破50万台,占全部销量的4%之多;如果以单台背投回款是普通显像管电视的5倍计算,则2003年长虹背投销售收入贡献率应该是18%左右。这个比例是所有中国彩电企业中最高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长虹是中国彩电企业中对背投电视依存度最高的企业。

这种对背投电视产品的高依存度本身无可非议,甚至从某个角度说明了长虹战略转型的成功。但是,当我们发现长虹对于背投的依赖性几乎完全建立在对crt背投——一种普遍被认为将很快被md背投淘汰的产品基础之上的时候,我们还敢对长虹的背投战略盲目乐观吗?

背投的繁荣

背投战略的实施,是长虹“第二春”的转折点。没有背投战略的实施和产品推广,也许就没有长虹的今天。曾几何时,长虹甚至已经走到危机边缘,是倪润峰力排众议强力推广背投电视项目,才挽救了长虹,并为中国彩电行业寻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说倪润峰于己于人功莫大焉。

2001年春天,重出江湖的倪润峰决定上马背投电视,结果被媒体讽为“背水一投”。在当时看来,这么大的电视是没有市场的。2001年之前,连续多年的价格战,几乎使整个中国彩电行业陷于亏损,当时显像管(crt)电视一统天下,无论技术升级还是外观创新,均已难有大的突破。如果倪润峰依照常规思维,继续围绕crt电视做文章,另开新天的可能性非常小,另起炉灶上背投成为最明智的选择。

这就是倪润峰作为企业家的过人之处。他看到了大屏幕时代正在到来。事实上,他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老百姓的房子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大房子需要大电视,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什么样的电视最气派?当然是背投。

倪润峰的远见表现为长虹经营状况的极大改善。据2002年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长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5800多万元,除去洪灾造成的4000万元损失,实际亏损在1000万元左右,与2000年相比,减亏幅度很大。减亏的主要因素是2001年推出的精显背投彩电,背投为长虹贡献了5000万元净利润。就在这一年,康佳继续亏损7亿元,并连续两年大幅亏损。厦华电子继2000年亏损2.93亿元后,2001年又亏损2.87亿元。背投战略的实施,对扭转长虹颓势、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市场研究人士认为,背投战略的实施,对长虹具有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极大地改善了长虹企业形象,为品牌注入了“科技”因子,这恰恰正是长虹最缺少的;第二,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扭转了长虹近年来持续下滑的局面;第三,背投战略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长虹员工的自豪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这一年,倪润峰意气风发地对媒体说,中国彩电的春天来了。

深层危机

但是,当长虹借助cr丁背投东山再起的时候,它也在为自己埋下严重隐患。

实施背投战略之初,长虹倾注了所有的资源,对于cr丁电视几乎不怎么推广了。在这一年,创维瞅准tcl推广hld,在长虹推广背投的空档,大力宣传逐行扫描电视、健康电视、纯平电视,踩准了市场的鼓点,一跃而进入中国彩电三强之列。新对手的挤入,让中国彩电多年来形成的长虹、康佳、tcl三足鼎立格局变成tcl、长虹、创维三强争雄。虽然还在前三名,长虹的强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和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tcl正在成长为全球最大彩电企业,对长虹的威胁越来越大。但是,当竞争对手争先恐后往前冲的时候,我们发现长虹却始终将自己的优势锁定于crt背投单一产品之上,从而使企业出现严重的发展动力不足。

即使完全站在背投的角度,我们仍然能发现长虹战略的缺失,那就是对crt背投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对背投新技术、新产品缺乏战略准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当tcl、创维、夏新等企业大力推广dlp背投并且已经拿出实实在在的产品时,长虹还在宣称“dlp技术不成熟,只不过做得薄而已”。这种将企业优势定位于背投,却漠视背投新技术、新产品的做法,是企业战略缺乏前瞻性的表现。因此,长虹背投战略显现出明显的平面化特征。

在crt背投风行了3年之后,以dlp、lcd、lcos背投为代表的md背投纷纷涌现。“谁代表了背投发展方向?”业界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crt背投时代行将结束,md背投时代即将到来。crt背投和md背投的最大不同在于图像表现。在最能代表图像表现力的三大指标(清晰度、亮度、对比度)上,md背投均有卓越表现,而crt背投始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无论所谓“一代背投”还是“五代背投”,均难以跳出crt的局限,必须从新技术、新产品入手另立炉灶。

业界一度有“背投是过渡性产品”的说法,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背投应是指crt背投,并非指所有的背投产品。全球dlp背投芯片供应商德州仪器曾经预言:dlp未来将取代等离子电视。现在看,随着超薄dlp背投的问世,这个预言并非不可能。

危机根源:战略平面化

正是因为看到了dlp背投等的发展前景,中外企业纷纷加大了在这一产品上的投入,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目前,dlp推广力度最大的企业是tcl、创维、三洋、三菱,其中,tcl已推出超薄dlp背投,创维也通过和德州仪器合作全面进入这一产品领域。

但是,就在新背投方兴未艾、竞争对手纷纷卡位的时候,有中国背投老大之称的长虹却默默无闻,显得和大趋势非常不协调。为什么背投老大却反过来反对dlp背投的进入呢?这是由长虹背投战略的不完整性决定的。

目前,背投已经普遍成为彩电企业实现利润的支柱产品,对于长虹的意义尤其不同,近年来,长虹利润状况持续改善,与背投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已经形成对crt背投的严重依赖。正是因为crt背投对于长虹来说太重要了,当新技术、新产品出现的时候,长虹有意无意地持排斥的态度,希望crt背投在市场上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以便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应该承认,长虹的crt背投产品做得是比较好的,但正是因为过多地关注crt背投,使长虹对新技术背投缺乏投入,这实际上是产品战略缺乏远见的表现。战略短见让长虹的背投优势仅仅局限在crt层面,因此不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未来发展后劲不足在情理之中。

市场的发展不会遂企业一厢情愿,竞争对手也不会因为长虹对crt背投的“挽留”而放弃新产品的开发。迅速兴起的dlp背投已经威胁到crt背投的生存,长虹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长虹产品战略过于平面化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背投这一产品上,在数字电视、液晶电视方面,长虹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对于等离子电视,长虹干脆就是拒绝。这样产品的战略,与“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单薄的产品战略,常常要企业付出极大的风险代价。

因此,对于长虹来说,如何尽快弥补产品战略缺失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虹背投战略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已经改善的经营状况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