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长虹教训:海外选择中间商一定要慎之又慎(4)

长虹与tcl分别是两类中国企业比较典型的代表。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简单对比,我们也许能从中有所领悟。

长虹公司近20年大事

长虹公司创建于1958年,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虹开始研制和生产电视机。

1985年 长虹与日本松下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彩电生产线。倪润峰出任厂长。

1989年 长虹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通过这次价格战,长虹走向了全国。

1992年 长虹在国内首家彩电年产销量突破百万大关。

1994年3月11日 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1996年 再次挑起价格战,使长虹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5%,成了名副其实的彩电第一品牌。虽然利润摊薄,但由于销量增加,总利润并未受到影响。

1998年 彩管囤积之战。经此一役,长虹元气大伤。

2001年 提出海外扩张和产权改革。

2003年 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33亿元,其中彩电业务实现销售111.1亿元,空调实现销售11.38亿元。

2004年 倪润峰卸任,长虹爆出40亿海外欠款。

tcl集团近20年大事

创办于1981年,现已形成家电、通讯、信息、电工四大产业集群。

1980年 惠阳地区机械局在电子科的基础上,组建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开始tcl集团的早期创业。

1981年 与港商一起创办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

1992年 研制生产tcl王牌大屏幕彩电,投放市场一炮走红。

1993年 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

1999年 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2年 全资收购的德国施耐德公司在慕尼黑开业,tcl移动通讯全年销售手机13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成长为集团又一重要经济增长点。

2003年 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强强联合,重组彩电、dvd业务,缔造年产销量1800万台的彩电企业。集团公司2003年营业收入382亿元,列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三名。

倪润峰语录

“研究红楼看来有不同的角度,但是作为企业来讲,荣宁二府应该说也是一个企业的缩影。开始很兴旺,也很发达,也很得宠,后来衰落了,企业又会从中吸取一些什么?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永保企业发展。” ——倪润峰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在接受2001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采访时倪润峰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发表了以上看法

点评:“开始很兴旺,也很发达,也很得宠,后来衰落了,”荣宁二府的遭遇似乎暗暗切合了长虹前一阶段的发展轨迹。好在与荣宁二府同样具有“政府背景”的长虹,依然受到政府的力挺,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了。

“我们的彩电年目标产量是一千七百万台,占到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十三至十四,长虹学习的样板就是索尼。”——2002年5月在长虹的战略发布会上倪润峰说出了这番豪言壮语

点评:我们从来不曾怀疑长虹在彩电产量方面的能力,但学习索尼似乎是个太过高难度的目标。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未曾从长虹的身上发现任何类似索尼的元素。

“我想中国彩电的价格战以后可能要转移方向了,要转移到海外去,但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所以我曾经呼吁过请外经贸部制定游戏规则,不要有了机会,最后再去价格大战,应该有团队的精神,有一种民族的志气。”——价格战成就了倪润峰,如今看来价格战是苦是甜,倪润峰认为

点评:价格战似乎已经成为倪润峰身上最醒目的标识。但大量低价彩电涌入国际市场的结果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针对中国彩电大规模的反倾销。

“管理层持股长虹还谈不上,我们没有别人幸运。”——2002年,长虹呼声甚高的mbo无疾而终,倪润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点评:也许与tcl相比,长虹少的不只是幸运。

“我倒认为,人是要有一点志气或者叫霸气,为什么我不能称霸,为什么我不能把长虹作为全球500家企业里的其中一个。”——倪润峰说

点评:倪润峰的霸气的确成就了长虹整个90年代的辉煌,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倪润峰的霸气已很难成就其500强的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