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长虹手机屯兵深圳 牌照未拿已开始冲刺

在把包括“手机狂人”万明坚在内众多tcl移动旧部招之麾下之后,长虹开始在手机市场向tcl等国产手机厂商发起了挑战。

当众多期待在手机牌照这扇门前的厂商迎来希望的时候,长虹依然还在这扇门外徘徊。

“长虹本来就不可能太顺利地拿到手机牌照,这我早有预料。”一位tcl高层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尽管长虹有着多年的电子产业经验,同当地政府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在手机领域,无论是在研发、制造还是渠道,长虹完全从零开始。“连公司注册也不过两三个月的事,他们自然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大量的准备。”

面对媒体,长虹手机显得尤为低调。原tcl移动总经理万明坚的助理、现任国虹通讯总裁助理高斌近期忙碌于大大小小的会议之中,手机也总是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他们这两周特别忙,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国虹通讯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牌照还未到手,长虹手机已经在做最后的冲刺。毕竟对于如今处在“非常尴尬的市场时代”的长虹而言,手机的意义并不亚于当年的彩电。

精心布局

当20余人的tcl手机旧部投奔长虹之后,长虹的手机团队已有近百人。“尽管公司注册地在绵阳,但目前除了三人留守绵阳之外,其余的人都在深圳。”长虹专门为手机业务成立的国虹通讯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原tcl集团董事、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国虹通讯董事副总裁的谢安健已经担负起领军的任务。除了无法控制进度的牌照之外,长虹手机在研发设计、生产和渠道方面已经早早地动了起来。记者了解到,长虹已经决定将研发、生产和渠道都放在深圳。

在产品定位上,长虹选择了高、低端两路出击,自主生产和外包代工并进的道路。“出于对核心技术和设计保护的考虑,我们的高端产品会自己生产,而低端产品我们则会外包给oem厂商。”国虹通讯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不会做中端产品。”这位人士说。而对于记者更深入的问题,这位人士以“涉及到太多战略机密”为由拒绝回答。

“长虹避开中档产品的战略是正确的。”易观国际电信分析师洪健飞看到,随着市场的细分,中档市场的萎缩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特别是在低端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尽管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亿,但相对于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手机的渗透率并不高。“规模更大的农村低端市场必将成为各大厂商未来竞争的焦点,事实上国外厂商已有不少的动作。”洪健飞说。

在渠道方面,长虹同样动作频频。说服原来的tcl手机经销商,让他们同长虹结为合作伙伴,成为如今空降到长虹的tcl营销旧部的主要任务。与tcl同为家电厂商的长虹,能在这支曾经让tcl手机坐上国产手机第二把交椅的营销队伍帮助下,再现当初tcl手机的辉煌么?

tcl辉煌难以复制

毫无疑问,之所以今天有这么多tcl旧部入主长虹手机,就因为长虹看到了当初tcl手机在渠道建设上的强势。但今天“成于渠道”的故事却已经难以复制了。

“tcl进入手机市场的时候,竞争还不够激烈,而今天来自国内外厂商的竞争已非昔日可比。” 洪健飞说。

哪怕是在两年前,面对国外厂商,国产手机厂商手中都有渠道优势和本土化优势两张牌可以打。但如今,国外厂商在渠道和本土化方面已经非昔日可比。

“当年tcl所持的渠道和本土化优势在今天国外厂商同样具备,而随着3g时代的来临,国外厂商还可以凭借技术研发优势。”洪健飞说,“研发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长虹要追赶起来必然困难。”

在做了多年的家电之后,长虹却也积累了宝贵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经验,一旦出货量上去了,长虹必然能将成本降下来。“但问题在于,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品牌,要何时才能把出货量提上去,这是一个问题。出货量上不去,规模成本优势便无从谈起”。

在低端市场上,长虹还多了不少如奥克斯、明基等这些以制造见长的原代工厂商竞争对手,它们的成本优势长虹同样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