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一直强调此次采访非同寻常:华为很少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尤其是这样深入实地的访问,机会很难得,你们要把握好。
8月18日清晨,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风景有些单调,我们昏昏欲睡。朦胧中耳边传来,“就快到了。”睁开眼,有了意外的发现:一块道路指示标好像是专属华为的,醒目的白色字体和方向指示标。司机介绍说:“这条路是深圳市政府专门为华为开辟的,以前要从那边绕道走,很远。现在方便多了。”
约10分钟后,汽车驶进一片开阔地。我拉下车窗,向外张望,尽管车辆驶过的地方,扬起的尘沙有些遮挡视线,但依然是满目葱绿的感觉。奇怪,华为的建筑为什么不像想象中又瘦又高,而是清一色的“灌木丛”。
我还沉浸在满目的新鲜事物中,司机已经将车停在一幢大楼前,简洁的玻璃结构,看起来很舒服。
一进门,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就被要求进行安检登记,登记的指标包括个人的相关资料和笔记本电脑的型号、识别码。负责接待人员向我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珍贵资料外泄,完全是出于自身安全性的考虑。”我们表示了理解和配合。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的相机留意着一些细节,包括生产线上工人的表情、态度、工作方式,展厅内图表介绍的组织逻辑,试图在有限的资源里寻找到更多的资源。“细节可以预示整体。”看来是很正确的。
和海外员工的访谈被安排在培训中心,对话的主角是在巴西待了3年的国际营销部部长助理周道平和负责中东及北非事务的人力资源总监潘建华。他们谈到了华为如何从nec、阿尔卡特、爱立信的夹击中异军突起,怎样在巴西逐步实现深层本地化,两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他们说得激动,我们也听得过瘾,一些“绝对独家”的细节不经意间被我们一一记录。在后面的谈话里,我们又陆续知道了华为员工在海外的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让我们真正体验一个普通“华为人”的日常生活,午餐被安排在培训中心的“员工自助餐厅”。
美味的中式菜肴、精制的西式小点还有各式新鲜水果,忙碌穿梭的华为人即使在此刻也不轻松,匆匆就餐又匆匆离去。选择了一张临窗的小桌坐下,通过闲聊,了解到:华为的午餐和园区巴士都是需要员工自己付费的,但华为会每月在每个员工的“通行卡”中注入1000元的补助。这样的“明补”主要是为了便于各项服务外包的管理。午餐结束了,我们发现每个员工都会无一例外的将托盘送到一个指定的窗口,每张桌面的整洁程度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经过几个昼夜的采访,我们离开华为的日子只剩下短短的一个晚上了。还好,这个晚上我们得到了在“百草园”入住的机会,可以亲身体验住在员工宿舍的感受。“百草园”据说得名于里面上百种的各类植物。果然,刚进入其中我们的眼睛就被绿色装得满满的,绿色掩映下的欧式小楼“调皮”地露出一角,怡然自得。每幢小楼都有一个优雅的名字,我们入住的是被称为“英华苑”的粉色小楼。尽管只有矮矮的5层,依然配备了升降电梯。进入房间后,我们惊讶于其内部配置的精心。一个单间里,雪白的被子,鹅黄的抱枕,深褐的橱柜上镶着的复古花纹,以及整洁明亮的洗手间,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主人的细致。华为人介绍说,“百草园”大概可以容纳2000左右的员工,这与华为22000人的规模仍相去甚远,主要供新员工入住。其他员工多数工作几年后,就会选择在深圳市内购房了。
晚餐结束后,漫步在通向宿舍的小路上,突然有种“回到大学校园”的感觉。恬淡幽静、清新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华为,在褪去“神秘光环”后留下的是真实和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