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佳能打败施乐的秘密

一条产业链内经常有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地域进行分工协同工作,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管理的延伸成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敏捷”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难。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两个猎人上山打猎,其中一个带了双跑鞋。有人很奇怪,问道:你带这双跑鞋上山干嘛?猎人回答:万一遇上老虎,好跑啊。另一个猎人乐了,说:你以为穿上跑鞋就可以跑得过老虎吗?带跑鞋的猎人也乐了,

说:这倒未必,但跑得过你就行了。

在.com时代,类似的故事传播很广,典型的解读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制胜的法则就是要快,所谓快鱼吃慢鱼,只要快了就能赢,赢者通吃。

曾经对这样的解读深信不疑,后来仔细琢磨,发现其实这个故事的寓意更深。

这个故事首先说明的是:“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现实中,客户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市场的变化是无常的,技术的发展也是没有极限的,要绝对快速地适应全部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重要的并非是否满足客户的全部要求,而是如何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从而赢得竞争,这才是企业运营的目标。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一味地求快不仅影响其他的竞争指标,反而让企业变得被动。

其次,“快”不是单方面的快速,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全面的要求。在故事中,猎人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还需要反应快,在老虎还没有现身时就警觉到危险的来临,要在跑的过程中随时了解前方路况,了解老虎的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状态,更要注意四肢协调不要摔跤。

那么,如何成为敏捷企业,敏捷企业又如何赢得竞争呢?让我们看一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典型案例:施乐公司是一家老牌it企业,30多年来,在静电复印、激光打印领域,施乐就是这一领域的代名词,几乎无人敢公开向其挑战。然而,在短短几年之内,在此领域几乎没有什么技术与市场储备的佳能公司,就蚕食了大量市场份额,成为施乐的强劲对手。

专家们研究发现,佳能公司采用了与施乐完全相反的策略,它并不要求全部的关键技术与市场环节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联合业内的相应资源,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得,再由这一联盟分享最后的成果与利润。

联盟策略的优势不单在此,一旦技术、市场、客户等因素发生了变化,这样的产业联盟可以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来适应这些变化,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赢得竞争。

在80年代,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福特与丰田汽车之争,intel与日立的存储芯片之争等众多案例中。而正是“日本制造”的竞争威胁,让管理专家们研究并提出了“敏捷”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中,通过临时联合那些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共同承担风险,分担义务,共享成果,迅速开发新产品,响应市场需求。其关键要点在于:

首先,敏捷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开放”。要从单一企业的封闭制造体系,向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

其次,敏捷企业是“动态”的。企业联盟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灵活性,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及时调整企业内部流程,选择最佳外部资源。

最后,敏捷企业是“实时”的。从一线工人到高层领导,从核心企业到外部联盟,都是敏捷的实践者,通过信息快速反馈、指令及时传达,最快响应客户需求。

为什么“敏捷”变得如此重要?一条产业链内经常有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地域进行分工协同工作,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管理的延伸成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敏捷”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