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富有戏剧性。
2003年9月,在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md:manager dirtor)陆纯初一手策划的中国区组结构大调整中,原oracle(中文译“甲骨文”)中国区md胡伯林被安置到了华北区md的位置上,在新位置上坐了3个月的胡伯林选择了离开oracle,而一年不到,陆纯初自己也成了oracle亚太区战略调整中的流失者。
陆纯初的离职将oracle又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仅一年之内,oracle在大中国地区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人事变动;而这一次来得更为彻底;因为oracl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的职位将从此不复存在。
事实远远没有一个人的去留那么简单,今年7月,亚太区高层到中国考察时,还在新闻发布会上盛赞陆的业绩。人事变动背后的逻辑,是oracle在大中国地区战略调整以及所带来的组织结构调整——在2003年9月份的调整中,oracle抽去了“中国区”这一次层级,在这一次调整中,抽去了“大中华区”这一层级。oracle亚太区的管理层级从4层到3层,最后降到2层。
“不仅仅是大中华区,整个亚太区都进行了大调整。”oracle华北区的一位高层对记者说。“除了loke(陆)之外,大中华区没有其他的人事变动,组织的调整也在按照既定原则进行。”9月16日晚上,oracle亚太区公共关系负责人munjit对记者表示。
亚太区大调整
oracle 9月份开始的在亚太区范围内的调整来得有点突然。
oracle公关部门提供的声明称,这次调整是一次基于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甲骨文亚太公司的销售和咨询业务模式,将重点放在三个核心领域:应用产品(application)、技术产品(technology)和行业(industries),并且对业务区域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原来亚太区设有大区架构的三个区域:大中华区(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南亚区(包括东盟和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区(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来的大区md岗位,除了南太平洋区保留之外,其他两个大区的md都被“摘帽”了,各自所辖的区域md直接向亚太负责人报告,日本、韩国和印度像以往一样独立操作的。
原来大中华区(中国区+台湾区)所属的四个区的md:李翰璋(roger li: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通信行业总经理及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绍唐(david lee:甲骨文公司华东及华西区董事总经理)、潘应麟(arics poon:甲骨文公司华南及香港区董事总经理)、吴升奇(cary wu:甲骨文台湾公司董事总经理),都将直接向亚太区负责,oracle大中华区md这个岗位将不再存在。
在此之前,中国区还进行了一次调整,2003年6月,陆纯初将该区域划分为华北地区、华东和华西以及华南和香港地区,这三个区分别设立一个董事总经理(md:manager director),这三个md直接向陆纯初负责,原来的中国区md岗位从oracle消失。oracle官方当时的解释是,“新的组织结构明显是趋于扁平化,减少了沟通层级,提高效率”。
而经过此番调整,在业务模式上,根据三大核心业务领域,oracle在大中华区域的四个区,将分别设立对应的三个事业部:应用产品部、技术产品部、行业部。
在三个事业部中,应用产品事业部被摆在了首位。“这几年虽然oracle在中国的整体业务在增长,但在业务和利润构成上,应用软件的份额却在下降,占主要份额的,还是数据软件产品。”oracle的一位人士介绍,“将组织结构更扁平化,就是为了加强对事业部的直接控制。”
但在oracle占主导的数据软件市场,近几年却表现出了增长减缓的趋势,相反应用软件市场却一路走高,并显示了更强的发展势头,而在这个市场上,oracle做得并不好,这个市场占主角的是sap,sap,sap,sapsap和仁科(people),后者是oracle正在不惜一切代价收购的对象。
即便是在整个亚太区市场,oracle也在不断走下坡路,在到8月31日止的200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亚太区的增长率已经从2004财年第四季度的7.24%下降到5.33%,并且,oracle对第二个季度的增长预期只有0.25%。这也难怪在第一财年结束之后,亚太区立马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调整。
因而此次调整中,oracle将争夺应用软件市场放在了首要的战略位置。而大中华区的市场份额占了整个亚太区的四分之一,对于亚太区来说,对大中华区业务进行更直接的控制,显得必要且紧急。
不够理想的模式?
“但这还不能称为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内部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协调上混乱。”一位熟知软件领域的业内人士认为。
在业务模式上,调整之前,大中华区是按照行业部的模式来运作的,在行业部下面再分产品部门,而在oracle全球,则是分为应用产品部和技术部。对于oracle亚太来说,重新调整这些部门,包括人事的调整、业务的树立、客户接口的协调等,本身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目前就在忙于调整这些事情,很难弄。”上述oracle华北区高层对记者说。
但更大的难题还是在今后的业务协调上。按照oracle方面的界定,应用产品事业部将专注于企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而技术产品事业部专注于数据库软件,行业事业部其实是起到一个中间作用,糅合应用产品和技术产品,提供行业全面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oracle方面称,新的模式将“有利于各团队发挥各自的管理专长和在行业知识、产品知识及重点市场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共同推进甲骨文公司的业务发展”。
但问题是,应用部、技术部和行业部之间是有冲突的。行业部要客户市场,应用部和产品部也有市场的压力,也要去开拓市场,这样,对于一个客户来说,却可能会出现要面对三个oracle部门的问题,这在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内部竞争会更激烈,而这对于客户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此外,原大中华区累积的问题也有可能在oracle内部大调整时集中爆发。在过去的两年多中,陆纯初在中国区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动作中,包括对合作伙伴的削减、减少渠道利润等,已经引起了一些不满。在今年6月份离职的oracle大中华区二当家张书恒辞职事件中,张声称陆的一些强硬做法,已经使得oracle在中国的客户产生了很大的抱怨,甚至有客户投诉到总部。而oracle在中国和渠道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之间也是官司累累。
还不仅仅如此,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按照oracle亚太区新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将会成为矩阵中的主线,分管的md的权力相对削减,在未来的日子里,事业部的md和区域的md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竞争。
去与留之间
oracle在中国流失的人员,不仅仅是在这次调整中离去的陆纯初,oracle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带来一批人才的流失。
陆纯初在oracle工作了7年,在就任oracle大中华区md之前,是oracle南亚区md,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陆率领的oracle南亚区在风雨飘摇中立而不倒,被oracle总部誉为“铁碗”经理人,对oracle可谓是功勋赫赫,对于陆在中国区的表现,亚太区也表示了高度的赞誉,称“2004财年是甲骨文公司在中国有史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
即使如此,陆在这次调整中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oracle华北区一位高层告诉记者,oracle原南亚区域的负责人被提升到亚太区,调整后原大中华区的四个md都直接向他负责。“这其中牵涉到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位高层表示不能对此多解释,只是提醒记者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在2004年6月,oracle大中华区董事副总经理张书恒的辞职。张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是由于和陆在经营理念方面的不合,并且,张还声称将向亚太区反映此事,而此后张也的确这样做了,亚太区高层也曾亲临中国调查此事,而在这个时候,亚太区正在考虑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人选方面的问题;
二是从陆上任以来,包括中国区总经理、人事总监、财务总监、渠道总监、代理商部总监、政府行业总监、电信行业总监、售后服务部总监,以及上海、成都、广州等重点区域的总经理等核心团队,都相继离开,而这些人,大多是伴随oracle在中国创业的元老们。
“对于像soon choo(纯初)这样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对oracle当然是有价值的,oracle自然也不想让他走,还是给了他位置的,只是,这个位置可能不是他想要的,因而最终选择了离开。”该高层称。
也许还有更职业化的解释,那就是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设计和取舍,或许他也遇到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也许他希望自己创业,就像已经离开oracle的冯星君和胡伯林那样,或许他需要告老还乡享受人生,真正的原因,只有陆自己知道。事实上,即便是陆本人开口,又是否能代表最真实的事实呢?
“至少在陆的事件中,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战略需要和调整带动了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造成了某些职位的调整,职位调整带来人员的流动与流失。”这位高层分析。
但分析oracle这几年来在中国的人事斗争,却又非这种单线逻辑所能解释的,战略、市场、控制权、业绩、文化或许是解读的关键词。
等待着oracle下一步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