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收购战终于划上句号,甲骨文公司正式宣布同仁科达成协议,双方的董事会都已同意甲骨文以每股26.5美元的价格收购仁科股权,并于2005年1月初完成两家的合并。
虽然这个结局令很多确信仁科不会卖给甲骨文的人感到失望,但从甲骨文的高昂付出中也可以看出,起码仁科董事会与甲骨文纠缠一年的精力并没有白费:一年时间,甲骨文的报价从最初的51亿美元上升到最终的103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
闻血而至的鲨鱼
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中已经称霸的一方,要么守住自己的地盘防范被别人“霸占”,要么继续扩大自己的地盘。由长着大胡子的ceo拉里·埃里森领导的甲骨文公司显然属于后者。
在仁科2003年6月2日宣布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竞争对手j。d。edwards(j。d。e。),踏入了当时最为热门的中小企业软件市场,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商业软件公司(规模仅次于sap,sap,sap,sapsap)之后,原本位于该领域第二的甲骨文便退居到了第三名的位置,甲骨文被“惹恼”了。
这一次,甲骨文的反应一如往常的敏捷。在仁科宣布收购j。d。e。之后的第四天(即2003年6月6日)甲骨文便突然宣布,欲以51亿美元收购仁科。由于事先并无征兆显示埃里森会在没有与仁科董事会私下磋商的情况下先行公开要约,因此甲骨文的举动使许多人大吃一惊。但很显然,不管收购仁科是否成功,甲骨文的强势风格使仁科因收购j。d。e。所出的风头暂时得到了遏止。
1987年成立的仁科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大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有超过4000个客户,并一直维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吞并j。d。e。后的仁科,对甲骨文形成了威胁,而甲骨文的ceo拉里·埃里森一直以来就被业界视为“狂妄自大”之徒,甲骨文的商业行为作风也颇为“强悍”。仁科吞并j。d。e。这样的强势扩张举措,自然会刺激甲骨文的神经。
然而,处于上升阶段的仁科似乎“并不想”卖掉自己,因为51亿美元的价格并没有打动仁科的董事会。仁科立即回绝了甲骨文的收购要约,称这个报价“极大地低估”了仁科的价值。此外,由于埃里森曾扬言,如果收购成功,甲骨文不会将仁科作为独立品牌来运作,也令仁科极为不满。
当时,仁科的ceo兼总裁克雷格·康威更是怒火中烧,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康威形容甲骨文的此举是来自一家霸道公司的恶劣行为,这种情形等同别人在结婚时,埃里森拿着一把枪到场抢婚,然后说“新娘是我的”。其实,说这些话的克雷格·康威曾经在甲骨文效力过8年。他在1993年甲骨文发生权力变更时离开,一直以来他和拉里·艾里森的关系紧张、矛盾不断。康威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埃里森是一个“反社会”的伪君子,埃里森则称康威是一个“易受伤害的小狗”,二人的对骂毫不遮掩。
而在克雷格·康威再一次表示了他的愤怒之后,甲骨文的回应却是不断加大收购价格:从51亿美元提高到63亿美元、77亿美元、88亿美元、94亿美元,仁科却一直置之不理。
就在甲骨文与仁科陷入争斗、埃里森与康威不停对骂之际,sap却在一边坐收渔利。sap发起了全球的销售攻势,意在趁甲骨文对仁科提出敌意收购而引发不确定因素增强的环境下,趁机吸引仁科和j。d。e。的客户。
“毒丸”也挡不住的胃口
面对甲骨文不断抬高的收购价格和咄咄逼人的形势,仁科无奈诉诸法律,想以反垄断裁决迫使甲骨文放弃收购计划。在对“甲骨文-仁科恶意收购案”的评估中,美国各州的总检察长们经历了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从事过的“大规模咨询业务”:对三家企业的多达1000名客户、竞争对手和顾问进行询问。而这三家企业的客户却不得不回答一些原本跟他们无关,但那些总检察长们却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甲骨文、仁科或j。d。e。的软件,或者如果甲骨文收购了仁科,它们会如何对it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改,等等。
美国司法部为此还在2004年2月份提出诉讼,希望阻止甲骨文收购仁科,欧盟反垄断机构也进行了类似的审查。这些看上去会很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仁科至少花费了7000万美元,但最终,美国司法部对甲骨文提出的“反托拉斯诉讼”被高等法院“pass”掉了。随后,欧盟也裁决,甲骨文收购仁科合法,不存在违规行为。
但仁科显然对甲骨文的“恶意收购”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启用法律手段的同时,仁科还拿出了“毒丸反收购策略”(用股权摊薄手段来反收购)。“毒丸计划”是过去20年中最受美国公司欢迎的反收购策略,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毒丸计划”就会启动,结果就是被收购方的新股充斥市场,其他所有股东便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据悉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毒丸”工具,但目前,众多美国公司已经开始弃用这一著名的反收购手段,因为很多公司董事会不希望给外界造成他们的公司被层层防护的印象。
不过,仁科的“毒丸计划”显然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因为自“毒丸计划”宣布实施起甲骨文一直在抗议,而且“毒丸”也让甲骨文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蓝鲸”只是擦身而过
ibm曾一度被业内看成是仁科的救星。2004年9月22日,在仁科一年一度的用户大会上,仁科和ibm共同宣布了一项价值1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具体目标是ibm旗下的中间件和仁科的应用软件将捆绑销售。虽然ibm签署的合作协议只指中间软件市场,但众所周知ibm在数据库软件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且在这个市场上与甲骨文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认为,ibm准备站在仁科一边,成为拯救弱小的“蓝鲸”,帮助后者驱逐凶猛的鲨鱼。
不过事实证明,人们的这种看法并不代表ibm的真实意图。ibm明确表示,它并不想在今后杀入应用软件业务领域,ibm会继续支持siebel、仁科以及sap等公司的应用软件,其与仁科的这种合作并不具有排他性。为了保持住与sap的合作,ibm最终没有插手甲骨文收购仁科的事情里去。当然,作为ibm来说自然希望仁科保持独立,但它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伸出援手。
而实现了并购仁科计划之后的埃里森已经开始得意地宣称,甲骨文在很多市场已领先于sap,因为其应用软件客户数量翻了一番。虽然有分析仍然认为甲骨文得到的仁科可能只是一个“鸡肋”,但埃里森坚称收购仁科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埃里森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企业用户的it开支不太可能增长很多--这也是业界一致的观点,他预测大规模并购将很快出现,成百上千家公司将要消失。企业软件产业的统治者,也许将只剩下sap和甲骨文。而在甲骨文将仁科收入囊中之后,软件业的并购风潮或许将更为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