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周厚健 科龙“灾后重建”

从顾雏军被捕开始,海信的领军人物周厚健就主动或被动的与之连在了一起。而一切的起点缘于海信参与竞购格林柯尔系的旗帜——科龙电器(000921)。

2005年9月初,当顾雏军仍身陷囹圄的时候,周厚健得到了广东格林柯尔所持科龙电器的股份,有望成为科龙的新一任大股东。在这个四年来充满了戏剧冲突的上市公司里,海信带来了又一次情节高潮,9个亿的出价让很多人大为吃惊。因为,海信巨额出资的背后是科龙疑影重重的会计报表,仍有很大变数的控制权,以及可能因为造假受到处罚而沦落成st一族。

有人说,这是周厚健开始在并购上发力,以在白色家电市场图谋更大的势力。而当顾雏军“天下第一”的冒进失败之后,海信是否会变相接下一棒?

东方高圣的一位分析师认为,从收购科龙的细节来看,海信做得相当细致和谨慎。无论是出面收购的公司选择,还是转让协议中的一些具体条款,海信每走一步都尽量规避风险。

据公开资料,海信集团以旗下白色家电的优良公司——海信空调作为收购方,该分析师认为,这为日后重组期间向科龙注入优质的空调主业并谋求协同效应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海信对付款方式、资金动用作了严格的规定。据报道,协议签字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海信空调向格林柯尔支付的2000万元定金,实际是打到全国工商联与海信空调开立的共管账户上。

此外,在实际支付价款上也留有一定的余地,据公告,格林柯尔及海信空调虽然按照科龙2005半年报为基本定价依据,但是双方共同聘请外部审计师,以2005年8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全面审计,如果审计结果确认的科龙净资产与基准日账面净资产存在着差额,则按照规定比例调整转让价余款。

可以说,向来稳健的海信在这一次冒险中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即使在签订收购协议不到10天后,遭遇格林柯尔所持科龙股权被司法冻结这样的突发变故,海信高层竟也提前做好了备案。

然而,在外界看来,收购告成之后,周厚健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作为一个山东国企,海信远征几千里得到了科龙,如何克服文化甚至语言上的障碍,恐怕是稳定人心、复苏企业至关重要的一步。即使是周厚健本人也不讳言,两个企业的文化整合左右着这场收购的成败。

客观地讲,顾雏军时代的科龙,走的是相对急功近利的代工路线,特别在海外战略上,据披露,顾雏军曾表示,科龙不会在海外设厂,原则上在国际市场不输出现自有品牌。而恰好相反的是,海信在国外坚持以自己的品牌拓展。无论是收购韩国大宇在南非的彩电工厂,还是进入美国主流消费电子零售连锁店,乃至在中欧建立自己的彩电工厂,周厚健走的都是品牌优先的战略,这与顾雏军为ge、伊莱克斯、惠而浦等贴牌加工的思路完全不同。

两个企业差异如此之大的战略观与内部文化,如何实现协同作战?

周厚健从渠道切入,在国庆黄金周之前就以预付款的形式为科龙的营销系统输血6个亿,同时留住了营销方面的高端人才,并获得了科龙电器内销产品的销售代理权。据分析师评价,这一招算是一举几得,既帮助科龙复苏,也利于共享海信最看好的科龙海外营销系统。

可以说,海信正在尽可能利用顾雏军积累下来的长处,一点点扭转颓势,但是被顾雏军跌落的不只是一个壳、一笔股权这般简单,科龙失去的市场声誉,大量产能造成的资产闲置,以及尚未说清的财务黑洞,还需要海信方面花费更多的心思进行“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