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在战略上的思考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组织的外部环境的思考上,而很少对一个组织中战略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样的话,战略思维就基本上只停留在一个片面的理解上,最终是会伤害战略的系统本身。曾经是不可一世的顾雏军如今听说是坐牢成了定局,这使得很多习惯骂中国企业家的人很是高兴。中国一些企业家的这样的结局总是这样的令人悲哀。我想这其实也不是某个企业的单独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展下去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我们做战略研究的学者是希望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对我们的某些企业家在战略思维上所存在的问题做些深入的分析,真正从管理的专业上为我们的某些企业家提供一副手杖。
有人用《大败局》来说明中国企业的一个现象,当时的这本书没有说到科龙。
但事实上,科龙也成了这个现象的现象,出现大的问题那是因为战略上出现了大问题,平衡被破坏了。
引发科龙危机的最初导火索在于,其持续两年盈利逾亿元后,又突然爆出“亏损6000万”的年报,同时被审计师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接着,证监会直接进驻调查科龙电器,现任的德勤决定将不再继续接受公司的聘请担任审计师。
凡事都与钱有关。
这种事情使我想起郎咸平在较早的时候写的关于科龙的报告,对科龙的一些通过财务做假的手法进行了一些很细致的描写,当时是很多人还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的科龙正在认真的做事情,帐目上也有些积极的地方,给社会的印象是科龙及其投资者正在把科龙的产业当作一件很负责的事情做。
但似乎中国的一些老板们总是摆脱不了内心的那种邪恶,由于在中国的特殊的条件下长成,对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东西听得太多和做得太多了,对产业无真正的关心,因为赖不住寂寞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所谓职业的经理人。
在这种类似科龙和所谓接盘老板之间的风水乱转的故事在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改制的上市的国有企业]中不断毫无新意的演出之后,我不是知道这对我认真思考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有什么样真正的意义,喜欢在大量的相同的现象中去寻找规律是我的爱好,特别是这样的一个课题:20年的中国企业管理到底说明了什么,对我们的成长型企业有什么样的借鉴?
一种解释是动机不对,本来企业并购在国外股票市场上是让股票上涨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思维系统中却是意味着某种阴谋,这个问题香港的郎咸平研究得比较透彻,在他的大量的关于企业并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涉及其中的老板们的布局和阴谋。
二是说明我们的一些企业家真正的对战略思维的不足,这是从正面看这个问题的事情,有些人并购企业的动机没有什么样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真正的对系统战略思维的缺乏,而在具体的实质性的运作过程中对战略系统的核心要素理解不到位,而使整个企业在战略的转折过程中出现大的不可控的失误,而造成与自己本身愿望不一致的结果。对科龙和顾雏军而言,我有时认为顾雏军的良好的愿望是希望把这个企业搞好,但由于布局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而不得不感叹运气有些欠佳。
在能力战略的理论中,我所提出的战略平衡的模型对具体的企业战略指导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不幸的是我们喜欢在拍脑袋中做自己认为天衣无缝的事情。
凡事总有它生长的奥妙,请看下面的7s模型吧,对照一下科龙,顾雏军作为老板也可以想一下,自己按照一个成熟的企业到底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