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谁成就了蒙牛? "示范农场"通往做强之路的蹊径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市场竞争向来残酷无情。谁能在菩提树下谙悟商道,谁就能成为市场战局中的扛旗者。

初生的蒙牛,像悟了道的骑士,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从行业的1116名跃居第2名,销售收入疯涨200倍,高高扛起了乳业市场前进的旌旗!

从商业本身的角度来思考蒙牛速度,我们发现,竞争的商业逻辑以及完美的商业模式是蒙牛得以狂奔的原动力。深谙商道的蒙牛,从一开始,就悄悄地将自己摆在竞争者的位置,确立了自己竞争者的角色,利用各种市场竞争的手段,奋起勃发,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做到了行业的领头者。

蒙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牛根生,而牛根生最成功之处是他深谙市场原理。市场原理表明,企业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外乎两点:一是市场是新兴的;二是市场是因缺乏竞争而没有被充分开拓的。而蒙牛正是后者的最大受益者,蒙牛超乎想象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乳业市场竞争的缺乏。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乳业市场落后得有些“畸形”。全国十多亿人口的市场,只有光明、伊利等几家寥寥可数的全国性乳品企业,其他都是地方品牌,它们偏安一隅,眷守着地方市场。整个乳业市场极度潮湿,市场竞争的硝烟难以弥漫,各家企业享受着稳定而丰厚的利润,悠然自得地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

在这样一个缺乏应有竞争的行业里,市场留给了蒙牛太多的机会。它可以任意地使用任何一种市场竞争的策略为自己开疆拓土,建立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符合市场的完美商业竞争模式。

蒙牛剑走偏锋,短短时间里迅速建立了自己独有的“竞争市场”的商业模式:充分竞争,与供应商共赢,专注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

在这种商业模式中,蒙牛率先引入竞争意识,“非常营销”也好,“虚拟合作”也好,抑或是“闪蒸”和利乐枕,都不过是其竞争策略的手段而已,但却使其成为原本风平浪静的乳业市场的搅局者。而搅局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率先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这种改变使得其他企业疲于追随,忘失方向,而蒙牛则在其他企业迷失时长驱直入,攻城略地。

蒙牛做大了。但是在做大了之后,蒙牛将会怎样?

做强将是蒙牛下一步的重心所在。营销是叶,产品是根。除了继续营销神话之外,蒙牛目前最要考虑的应该是建设好自己的核心业务体系,做好乳制品。

当然,在这一步上,牛根生表现了他的远见。蒙牛再次改变游戏规则——重建产业价值链。首先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将产业价值逐步向上游移动,保证公司得以专注于中游制乳核心业务;然后是建立专卖店,吸取电器业的经验,把没有使命承担的渠道商的价值移向下游,摆脱渠道商的控制,从而重新整合了产业价值链。蒙牛试图建立起的是一个“共赢共生”行业格局。

我们看到的“示范农场”,正是蒙牛通往“做强”之路的蹊径之一。蒙牛意欲通过“示范农场”,带动农户,逐渐改善周围奶源品质,通过优化上游产品来提升乳制品的质量。毕竟,处于产业生态链条最上游的奶源对于蒙牛来说,是今后做强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示范农场”这步棋,确实让我们看到了蒙牛的野心。它想要打造的,是乳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乳业前进的优胜规则。现在,除了利乐之外,它还极需要能够跟得上它的步伐,能够和它一起狂奔的战友——供应商们(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