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并不是说不借鉴任何先前的东西。如果说你整个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构架在一个沙滩上,是一个海市蜃楼的话,虽然看上去美丽,不见得真正有效果。百度的创新,其实是基于实际的效果来做决定的。——李彦宏
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百度的创始人兼ceo李彦宏或许没有想到,带着纳斯达克奇迹他回到母校的第一次讲演几乎变成了一场诘问会。就在去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创新论坛上,一位师弟毫不客气地向正在讲演的李彦宏发难:百度比google晚了整整3年,百度很多的商业模式也和google雷同,百度怎么对抗实力更强的google?
这只是很多问题当中比较尖锐的一个,特别是在业界盛传百度有可能被google收购的时候,李彦宏必须要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百度是不是一个创新的企业,尤其是和google相比?
百度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李彦宏最大的烦恼之一,自从google模式成功之后,百度就一直笼罩在google的光环之下,很多时候,李彦宏听到的是“中国的google”,而不是百度。
“我宁愿做中国的百度,也不愿意做世界的google”,李彦宏曾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但是很多时候,更多人还是认为百度的成功是搭了google成功的顺风车。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毫无疑问google是最早最成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紧跟其后自然被认为是复制google模式。
李彦宏并不否认百度采用了google一些成功的经验,“难道只有完全不同的公司才是创新的公司,好的模式为何不可以采用”。
百度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李彦宏敏锐地的发现google公司开始凭“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其盈利秘笈是:凭借技术领先而以点击量收钱,以域名登记为例,排名在前面,一个点击可以收费5到10美元,注册一个就收100美元。
当时百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主要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按照网站的访问量分成,向门户网站收取费用。李彦宏意识到当时百度的模式只能是“为人做嫁衣裳”(当时百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但依旧不能盈利),他毅然决定让百度转身,做成类似google的搜索门户。
据悉,当时的董事会对李彦宏的这个提议强烈反对,理由和今天大家质疑百度差不多,跟着google走,能有出路吗?
李彦宏的解释是首先对google来说,它并不熟悉中国市场,也没有能力估计中国市场;其次百度在技术上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中国市场足够大,只要做好这个市场,就可以和google分庭抗礼。
最终董事会在李彦宏的说服和怒斥(李彦宏曾经当众摔了自己的手机,以表示对董事会保守和懦弱的不满)下通过了这个方案。
随后百度确立了强化中文搜索的战略:“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推出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中文搜索”。独特的定位让百度的竞价排名的销售收入直线上升,百度2003年销售额是2002年的5倍,并在2003年实现盈利。
“创新不是说一定要另辟蹊径,重要的是掌握住核心的东西,”李彦宏说:“在中文中至少有38种表达‘我’的方式,百度招股说明书目录中印有诸多中文表示‘我’的一页充分说明了同为搜索企业,百度和google的区别在哪里。”
“事实上,前两年google的中文服务一直在抄百度,我们推出一个模式,它就跟风。”李彦宏回答多少有点无奈,其实李彦宏也已经习惯业界带着google的眼镜来评论百度,作为一个后来者,百度需要做的远比要说的多得多。
实际上百度遇到的最大挑战目前还不是google的竞争,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百度首先要解决华尔街分析师质疑百度股价;全球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在音乐搜索方面侵权;网络上的反百度联盟仍然不依不饶。这些将考验李彦宏和百度国际化生存能力。
百度有自己的创新文化
不过李彦宏似乎并不担心百度会因此遇到障碍,因为从创业开始,百度就是在困境中长大的,尽管李彦宏很少在公开场合大谈百度如何创新,但是李彦宏自己在百度上将“百度”和“创新”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搜索,结果是73万8千篇相关网页。
一家企业的文化和创始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李彦宏觉得如果自己骨子里有种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那么最早要追溯到在北大4年的学业。
1988年,也就是李彦宏入学的第二年,正是北大90年校庆,他清晰地记得那时北大出版了一本书,叫《精神的魅力》,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的操守和抗争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的魅力值。科学与民主,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魂灵”。
在往后的十几年当中,李彦宏一直觉得这些话帮助他建立了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1991年后,李彦宏去了美国读书,1997年到了硅谷,加入了互联网早期的一个搜索引擎公司,硅谷的职业经历让李彦宏看到了什么是创新,创新能带来什么。
2000年初,百度开始创业,其实整个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彦宏觉得,百度成立的最初几年没多少人关注,后来百度成长起来了,大家看到的都是百度太顺了,听到的都是好消息。
但是事实上,百度成立几个月后,纳斯达克崩盘,网络泡沫破灭了,李彦宏不得不改变商业模式,从后台的技术提供商走向前台,做面向终端网民的搜索网站。“从一开始百度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艰难生存,为了渡过难关,我把半年的预算做成一年的。”李彦宏回忆到。2002年,李彦宏亲自领导了改变百度命运的技术提升的项目——“闪电计划”,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百度开发搜索技术,做到了中文搜索领域最领先的地位,最出名的就是当时百度只有4kb的首页。
正是因为2002年的技术上面的投入和开发,在2003年的时候,百度的流量超过了任何一家搜索引擎,在中文搜索中成为真正市场份额第一,继而在google大兵压境的时候李彦宏和百度依然能从容面对。当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外界对李彦宏的评价是“一个中国企业家让世界为他的创新买单”。
时至今日,李彦宏和百度仍然执着于创新之路,在他看来搜索技术远远没有成熟,还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搜索企业的模式还不完善,很多的盈利手段都不是长远之计;门户网站还没有参与到这方面竞争,还要遭遇很多未知的挑战。
“我希望把百度做成一个例子,一个依靠技术,依靠自主创新,能够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真正影响的这样一个例子。”这是李彦宏在百度创新论坛上回答众多质疑中的一句话,此时他的眼中没有骄傲的神情,泛起的是一丝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