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李彦宏:百度是怎样炼成的(1)

李彦宏31岁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百度一步步从8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从拿到第一笔融资到成功实现海外上市,从致力于门户网站到以搜索网站和竞价排名为主要的业务增长点,李彦宏在浮躁的互联网产业里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又一个被美国纳斯达克批量制造的中国新富豪,身价已经超过9亿美元,成为新的it富豪。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1.抉择:到硅谷去

1987年,李彦宏考入北大图书情报系,两三个月的北大新生活过后,李彦宏感到图书情报专业跟他理想中的专业相差甚远,他喜欢计算机,觉得这个专业前景好,所以经常去计算机系旁听一些专业课程。后来他想走一条出国留学的路,便买来一大堆“托福”书猛学。大三下学期,李彦宏通过了托福考试,开始着手申请留美学校。他的理想是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但这些名校不招来自中国大陆的计算机学生,纽约布法罗大学却向他伸出了“命运之手”。

1991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从北京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去纽约布法罗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初来布法罗大学,李彦宏经历了补习、上课、打工三种生活,在美国度过了最困难的“磨合期’’。过了“磨合期’’之后,李彦宏产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他决定去“打工”。

1993年5月,李彦宏在网上看了不少招工广告,觉得合适的,就发一份简历过去,最后,matsushita公司(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在研究所,李彦宏从事的是ocr(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实习期间,他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当他结束暑期实习要回到学校的时候,松下继续聘用他在学校里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出来发表。李彦宏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得到国际ocr学术领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攻读博士期间能写出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导师认定他的博士文凭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如果不出特别意外,松下一定会在他博士毕业后高薪聘请他。李彦宏的美国之路仿佛一片坦途。

然而,在1994年暑假前,李彦宏突然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的聘书,邀请他去做带“工程师’’性质的“高级顾问”工作。李彦宏有些犹豫,自己在学术领域已经有了“开门红’’,做工程师还是做科学家,李彦宏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抉择。

当时,留美学生中流行一股风气,只要有工作,读博士的学生,大都拿了硕士文凭就走人。李彦宏很想拿到博士文凭再去工作,但这家公司对他非常热情,老板对他的研究非常欣赏,而且两人在学术上谈得非常投机。李彦宏最后决定放弃博士学业,到这家公司做“高级顾问"。

李彦宏供职的金融信息公司是道·琼斯属下的一家专门分析财经数据的专业咨询公司,李彦宏的头衔是“高级顾问’’,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财经新闻,《华尔街日报》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yahoo的杨致远,网景的安德森这些互联网追捧出来的神话英雄,几乎天天占据着《华尔街日报》的重头版面,李彦宏心里隐隐有了一股冲动——到硅谷去。

硅谷有hp、sun、网景、yahoo、oracle,那里有internet和vc投资商,那里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令李彦宏无比向往。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从新泽西州踏上了去硅谷的第二次创业之路。infoseek的cto威廉·张站在infoseek大楼的门前迎接他,这位来自台湾的哈佛博士从工程师干到cto,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与李彦宏邂逅相遇,威廉·张极力怂恿李彦宏到硅谷infoseek共谋发展。加盟infoseek使李彦宏兴奋不已。看着每天有几百万人在使用自己设计的东西,心里更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李彦宏加入infoseek的那阵子,这个公司既辉煌又痛苦。投资商给每家公司的压力——市场占有率要大,现金流要健康,赢利能力要强。infoseek和excite竞争得很厉害,infoseek的前任总裁约翰逊曾想通过紧缩开支来拖垮对手,结果excite没拖垮,自己反而被“拖垮’’了。接替约翰逊的是36岁的哈瑞·马超。马超不辱使命,到了1997年底,infoseek第四季度的收入达到12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5%,亏损为每股o.15美元,比华尔街预计的每股要少亏0.o5美元。这是infoseek上市以来最风光的一个季度。

1998年4月,迪斯尼宣布购买infoseek40%的股份,这对习惯了硅谷自由之风的年轻人来讲,像关闭了一扇面向大海或者草原的窗景,因为在迪斯尼,员工的升迁主要看资历。李彦宏感觉到自己在infoseek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多了,虽然这时候他已经拥有50多万美元的infoseek股权。

2.融资:实现创业梦

1998年夏天,李彦宏曾经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清华作了一次技术讲座,搜狐的一帮员工也去听他讲课,课后这些搜狐员工鼓励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我们搜狐买你的技术!"

1999年10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这次中国之行,从根本上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

“国庆典礼”后返回美国,李彦宏已经无心再在infoseek继续干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彦宏刚刚从东部闯荡到硅谷的时候认识的,也是北大高才生,这时候他在美国的身份是生物学博士后,在一家制药公司做销售。后来,徐勇和一帮硅谷的中国人攒着拍摄的纪录片《走进硅谷》,在北京电视台和内地其他电视台还播出过。

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请李彦宏到斯坦福大学参加《走进硅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彦宏约好第二天与徐勇谈回国创业的大事。

《走进硅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应受李彦宏邀请,到李彦宏的家里谈“大事’’。李彦宏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有些惊讶,但马上转为镇定——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也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李彦宏说,“我们回国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吧"。两人一边吃饭,一边商量着各自在未来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职责分工、发展规划,等等。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的新公司计划已然“万事俱备,只欠投资”。他们的融资目标是100万美元。硅谷有的是投资家,然而这一次风向变了,vc们的口味不再是门户,而是电子商务,其中商业模式b2b最受青睐。

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有三家vc愿意给他们这家技术公司投资。这些公司看重他们新公司的三个概念:中国、技术、团队。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两家,用他的话说,“热情得实在无法拒绝’’。这两家’vc当然不是钱多得没处花,那天签字前,有个vc借故偷偷到房间外打电话问in—foseek的威廉·张,“这个罗宾·李真的很厉害吗?"威廉·张告诉他,“罗宾在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两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独投,徐勇和李彦宏觉得还是两家一起投资更好,一家60万美元。

1999年的12月份,李彦宏带了120万美金天使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到北京中关村来运营。

一年后,即2000年9月,百度进行了第二次融资,这次融资了一千万美金。

到了2004年的,百度又做了第三次融资,这次实际上是一个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当时百度对资金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在200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已经开始盈利,在2004年6月份融资了1500万美金,按当时的价格就是大概市值两亿美金,公司整个的市值2亿美金。

3.挑战:敢于google决雌雄

1999年圣诞节那天,李彦宏回国,这一回,他要回国干的搜索引擎业务。创业初期,拿着原计划6个月花光的200万美元,李彦宏精打细算做了一年的计划,这样得以坚持到第二笔融资到来。2000年3月,百度正式开张时,除了财务、出纳、行政外全是技术人员,李彦宏和徐勇兼做sales,专职的技术人员有5人,其他都是来做兼职的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不是不想多招几个技术人员,国内真正懂搜索引擎技术的人才太少,只好一边干,一边培养。

2002年春节后,李彦宏开始隐约感觉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场已经开始成熟,而google在中国网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好。一种压力开始令李彦宏不安——一方面是百度占据着中国市场80%的份额,另一方面google已经在国际上成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百度要做中国最大的中文门户,最大的对手将是来自国外的google。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旦介入中国市场,百度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激烈的市场保卫战。针对google的压力,2002年下半年,公司紧急启动了‘闪电计划’,李彦宏准备重新赤膊上阵,不仅忙公司的推广和经营,而且要带领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准备抢在google登陆中国之前使百度的产品成熟起来,在各方面做得比google更强。

2002年3月,以雷鸣为首的技术突击队成立,李彦宏给这次秘密技术行动命名为“闪电计划’’。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毕业生,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的确是个搜索引擎方面的天才。雷鸣的“闪电小组’’很快行动起来。李彦宏给他们另外还下达了具体指标,要求“闪电计划”完成后,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google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

2002年8月,李彦宏对“闪电计划”的进展仍然感觉不满意,决定自己亲自兼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做研发。由于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很深,加之对当时世界的前沿技术非常了解,他的加盟使“闪电计划’’的进展比原来大幅提高,到2002年12月,“闪电计划”也终于大功告成。

李彦宏说;“我们公司跟国外最好的竞争对手google做比较的话,在收集网页的多少,网页的更新频率快慢,检索的速度,包括相关性,包括对种类的处理等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国外的竞争对手。而百度推出的拼音搜索、mp3搜索、flash搜索,都是google所没有的。”

尽管李彦宏一再强调技术才是最根本的,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走向前台的搜索门户,他也深知,如何去吸引更多的眼球也很重要。2003年,一向沉稳低调的他今年显得异常忙碌。

2003年6月4日下午4:30,由第三方赛迪集团下属《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历时一周的“googlevs百度——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万人公测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100150名中文网络随机用户使用了多达100150个搜索关键词,对两大搜索引擎进行了评测。评估标准采用的是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udimanber提出的一种测试搜索引擎质量的udi测试标准。其中,59.06%的人选择了“百度比google好’’,www.baidu.com首次超越了google。

“万人公测”证明,百度已经完全有能力与google在中文搜索领域分庭抗礼。对此结果百度总裁李彦宏认为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百度更了解中国网民的使用喜好。当然,这不是李彦宏要的最终结果,不过从创建百度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李彦宏应该可以轻叹一口气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