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开门招人,关门整人——论百度门事件

开篇:我们的企业如何用人?一句话:开门招人,关门整人。

一个故事: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农忙,由于家里忙不过来,为了收成,就得请人帮忙。请来人后,干活时,每天除了点心外,还有烟酒,正餐还有肉,这些并不是平时能享用的,我看得有点纳闷,就问爹爹,说不是给了他们钱吗?怎么还给他们写这么好啊?这些都是要用钱的!爹爹给我说:不是你给他一碗饭吃,而是他帮你收成。其实,爹爹的意思也就是,不是企业是员工的衣食父母,而是员工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说回正题:

应该说一家企业,出于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人事安排的变动,都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这种正常的事情,却得到非正常的热议,已证明了这件事本身的不正常。不说说企业不该裁员,只是裁的太让人莫名其妙,太霸道。百度作为在公众视野享有极高声誉及被寄予太多希望的企业,其人事精简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受到这么多的质疑,是极少见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开除员工,而造成如此大的非议,而是裁减员工的手段及理由非常规。从百度的“闪电裁员”,以及百度是不是自我辩解没有违反劳动法,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裁撤员工的做法,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做法,可以说中国企业人事方面的不成熟。

一方面,中国企业对自身的结构及人事安排往往没有全面的、成熟的认识,一面大量引进人才,一方面又大量解雇人才,这一点,你去人才市场去站一个月,就可以看出,有很多企业是长年累月的在招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企业正在膨胀性的发展,需要那么多人,而是招过来的人要不是被裁撤,要不就是“炒老板鱿鱼”。也就是说,企业并没有自己常规及长期的人才战略,招进最需要的人才,留住最合适的人才。而在这种形势下,留不住人,招不到好的人才,企业却不是反思自身,反思用人策略方面的不足,而是一味的指责当今员工素质不高。我们进一些企业,很快就发现,在那些公司里,找不自己的定位,不是我们对自身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是企业在人员设置方面,让你无法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历史根源。中国的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路,走出国企的重重围困,民营企业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民营企业中,有很多一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在这种用人氛围中,企业根本不可能在用人方面有所突破;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共性,由于是自家的资本及一方天地,雇佣主不可能会让外人能够在此有自己的声音,拥有发展的空间。而且,民营企业由于发展历史短,在用人方面,没有自己深厚的经验。雄心勃勃的资本,却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人力制度配套,也就注定民营企业要在人力方面有着巨大的瓶颈。

企业由于是私家资本,在成本方面需细加控制,而用人成本,以及企业员工招聘、流失再招聘这些方面的成本,往往让企业觉得是额外的支出,成了雇主所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企业的做法是把人力成本转嫁到企业员工身上,这是中国企业的普遍做法。正是因为如此,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求职者不但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面临雇主转嫁人力风险的危险。这两年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是很好的明证。这一点对于在职场上有一定体验的人来说,应该会明白我的这点看法。

而另一方面,在常态的人力调整方面,企业也并不是做得很好。对于企业不需要了的员工,往往被企业视为眼中钉,就象是两军对垒时对方阵地上的堡垒,非拔除不可,而且是闪电战。在他没有作出决定时,你是不可能知道,当他作出决定后,你往往不可能在他的企业呆上24小时。而且,对于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员工,企业也并不是直接说出解雇二字,而是采取比如降薪、待岗等“委婉”的做法,逼迫员工自动辞职。这种做法,一是规避了企业自主解雇员工的映象,从来间接规避了相关责任,二来给人造成了不是企业不留你,而是你自动辞职。这样的“温柔陷阱”,让求职者更无所适从,有苦难言,投诉无门。从这方面,也看出了一些民营企业对人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口口声声重视人才的宣言,也只不过是纸上游戏,当不得真。

百度门事件,无论是否合相关法律,这里不想多谈,而是从这事件中,更反应了中国企业用人方面的普遍心态及现状。手种握有资金,手种握有职位,就可以把人才放在末位,任意处置,需要时重金引进,不需要时千方百计一脚踢开。这就是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