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启示:劳资合作才有出路

面对危机:劳资双方同让步

这场纠纷肇始于董事会提出的降低生产成本方案。董事会提出,为加强新型c系列轿车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必须把生产成本降低5亿欧元,具体方案是取消只有辛德尔芬根主生产基地员工才享有的每小时5分钟的休息时间和下午班的津贴。如工会不同意,将裁员6000人,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不来梅或成本更低的南非去。工会方面一度对此作出强烈反应,举行了罢工。它既反对降低福利待遇,更反对裁员。但是,一旦裁员就不是福利待遇高低,而是没有福利的问题。工会方面最终以就业为重,与董事会达成了协议。工会方面做出了如下牺牲:一、全部员工放弃原定从2006年起增加的2.79%的工资。仅此一项将每年节约工资支出1.8亿欧元;二、公司中非生产第一线,如食堂、保卫、印刷部门的员工不再享受同等待遇,而按照相应行业标准支付工资。其劳动时间从35小时延长到39小时,与五金行业标准脱钩;三、研究开发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自愿基础上,工作时间可延长至40小时,但不支付加班费;四、学徒期满后3年内,员工必须服从公司派往外地生产基地工作的调动。董事会最初要取消的休息时间虽然从纸面上被保留,但公司可以把累积的一部分时间用于职业再培训,实际上缩短了休息时间。

工会以此为代价,换取了董事会今后8年不裁员的许诺,而这种承诺是从未有过的。

董事会方面也做出了让步,董事会全体成员放弃10%的薪金,大约3000名高级职员也必须放弃一部分报酬。这方面,经理阶层回应了工会的要求,即克服危机的代价不能仅仅由工薪阶层承担。

重振经济:工会表现更灵活

战后,德国经济奉行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了劳资合作的共决权模式,工会在企业中拥有强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且不限于福利待遇方面。就这方面观察,能达成协议没有意外之处,正如施罗德总理所说的那样,是传统模式仍然有效的一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