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危机的处理是否得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拟从石化企业的角度出发,对该类型企业的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目前,许多石化企业都很重视安全危机管理工作。但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克服。
1.预案的制定缺乏统一规范
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都制定了安全危机管理的预案,这有利于危机事件出现时的管理工作。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各石化企业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不同的企业所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格式不统一,存在不完善,危险分析不全面,结构不合理,运行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等缺陷。这样使各企业的预案不能在制定时便有一次检验和规范的机会,不利于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利于不同石化企业之间的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2004年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石化企业在制定各自单位的应急预案时,应当严格按照这一导则的要求,结合各自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根据安全评价、危机事件等级划分等分析数据,对预案进行合理的编制。并且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国家主管机关,能在分析若干企业的较完善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石化企业应急预案的统一格式,这样在各企业,特别是较小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时,有参照的依据。
2.石化企业之间缺乏安全危机管理交流
由于石化企业的数量较多,地域分布较广,企业的规模差距较大,各石化企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交流学习很少。各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将提高整个石化企业的安全危机管理水平,个别企业的成功案例或失败实例,也会为其他企业的安全危机管理呈现不同的管理思路,提供深刻的教训。
对于大型的石化企业,应当由相关的管理部门召集全国达到一定规模的石化企业定期交流。不同地区区别较大,需要由所在地管理部门来召集。在地域划分时,要保证最少涵盖一家参加全国交流会议的石化企业,由该企业进行传授式的交流,推动较多数的中小型石化企业的安全危机管理水平。
3.应急预案缺乏时效性
企业的生产状况在不停的变化着,也导致了安全危机管理需要做不断相应得调整,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也应该跟着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安全管理要求。因此,应急预案应有时效性,要根据生产的具体变化不断修改,也应该建立年检制度,每年对应急预案进行常规检查,删除过时的信息,在保证应急预案时效性的同时,保证其简洁性。
4.危机管理的培训和演练工作尚不到位
危机管理工作仅仅靠编写应急预案,显然不够,通过预案演练才能提高企业安全危机管理的实战能力,人员培训也是这个道理。理想状态是:拥有一支专业队伍,危机事件发生时,救援人员能迅速进入状态。但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太现实。这就要求企业成立应急救援队伍时,对救援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充足的应急救援知识、具备较强的战斗力。
5.缺少安全危机管理的规章制度
首先应制定与救援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挑选救援人员的标准和方法;培训救援人员的时间和内容;救援人员所享受的补贴和待遇;救援人员的处罚和淘汰标准;救援人员的职责;救援人员在应急救援中的集合与救援等等。制定好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能使对救援人员的管理有据可依,才能使平时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救援人员,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最快的集中和投入战斗,这是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
6.忽视了小型石化企业的安全危机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出现不少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小型石化企业。这部分企业自身的救援能力有限甚至没有救援能力。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很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笔者认为,危机管理水平较差的小型石化企业与安全危机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石化企业签订应急救援合同,开展合作比较可行。或者进行代培训,或者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出动救援队伍进行救助,由小型石化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偿。这样就可以保证小型石化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妥善处理。